Science:山东大学马春红/李春阳/刘新泳团队鉴定出靶向免疫检查点Tim-3的小分子抑制剂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马春红教授、李春阳副教授和药学院刘新泳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
低水平RhoA活性是连接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和存活所必需的
小胶质细胞以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免疫和保护作用而闻名。这些功能需要小胶质感觉体的协调响应,其中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和组织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
STM: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团队找到TIM-3小分子抑制剂,可增强PD-1抑制剂治疗效果!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的马春红、李春阳、刘新泳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期刊上。
Nature子刊:施一公团队揭示人源剪接体识别pre-mRNA分支位点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为理解剪接体的早期组装过程以及分支位点的识别和选择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结构信息,同时也为与癌症相关的SF3B1突变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研究阐释粒细胞细胞核分叶的全新分子机制
粒细胞(granulocytes)(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是机体内天然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参与病原清除、损伤修复、癌症等病理过程。
PNAS:发现新型小分子5D4破坏几种导致癌症生长的分子途径,有望用于治疗乳腺癌和卵巢癌等一系列癌症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名为 5D4 的小分子,它可以抑制动物模型中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生长。5D4 的作用原理是与癌细胞中的 TopBP1 蛋白结合,破坏该蛋白与促进癌症
Nature:我国科学家揭示甲基苯丙胺与 TAAR1受体结合的分子机制
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简称meth)滥用是一个重大的健康问题。了解甲基苯丙胺如何与其靶蛋白相互作用,对于开发新型药物解决吸毒问题至关重要。以前对甲基苯丙胺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Nat Commun:科学家揭示一种复杂噬菌体的完整分子结构
来自日本冲绳科学技术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名为tequintavirus的T5样噬菌体的分子结构,只在理解这些病毒是如何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组装的。
跨学科交叉应用中的分子克隆桥段
限制性内切酶是能够识别特异的DNA序列,并将双链DNA切割的一类酶,最早被发现于大肠杆菌体内,为细菌对抗病毒提供了一种防御机制。在分子克隆领域,内切酶长期被用于在体外组装DNA双链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