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期间大脑会启动“排毒”程序,清除脑内垃圾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阿尔兹海默症(AD)已经不再陌生。作为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该病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之后,老年人致残、致死的第三大疾病。但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任何可靠的科学依据能够证明阿尔兹海默症的病因,更谈不上治愈,这种病症一旦出现,就只能缓解而不可逆转。长期以来,对阿尔茨海默氏病的研究
RNA序列竟可写入DNA,传统“中心法则”遭受挑战
说到“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想必大家定不会陌生,这一现代生命科学的基本定律由英国著名生物学家 Francis Crick 于 1958 年正式提出。它指明了遗传信息的标准流程,即“DNA→DNA(DNA 的自我复制,replication),DNA→RNA(转录,transcription),RNA→蛋白质(翻译,translation)
EMBO J:一种促进DNA修复的特殊蛋白或会增强化学疗法的治疗效率
2021年6月21日 讯 /生物谷BIOON/ --内源性醛类或化疗制剂所诱导的DNA链间交联(DNA ICLs)能够干预诸如复制和转录等基本过程,范可尼贫血通路(Fanconi Anemia pathway)对链间交联的识别和修复需要形成X形DNA结构,其可能是由两个复制叉在交联处或由一个复制叉穿过病灶而产生。化疗能通过促进肿瘤组织损伤从而杀灭肿瘤细胞,而
DNA杂交动力学过程中的长程静电作用调控研究上取得进展
生物大分子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一般被认为是短程的。由于在生理条件高离子强度(百毫摩尔级)下,大分子表面存在双电层屏蔽,使静电相互作用的传导距离局限在1-2 nm内。如何调控双电层厚度来对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中的长程静电力开展研究是一个挑战性问题。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DNA双链的磷酸骨架可以作为高效的电荷传导线路,为研究高离子强度下的长程静电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Molecular Cell:研究揭示BRCA1-BARD1复合物识别DNA损伤位点的结构与分子基础
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s)是真核细胞中最严重的DNA损伤类型之一,单个裸露的DSB即可诱发细胞凋亡。DSB主要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non-homologous end-joining)和同源重组(HR,homologous recombination)两种方式进行修复。HR修复发生在S和G2期,受损
科研人员开发出同时分析全基因组DNA甲基化与遗传变异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中生团队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合作,在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上,发表了题为A new approach to decode DNA methylome and genomic variants simultaneously from double strand bisul
陈旧动物皮张古DNA提取方法比较研究获进展
《动物学研究》(Zoological Research)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付巧妹研究团队主导,与云南大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大学等合作,完成了以《陈旧动物皮张的古DNA提取方法比较的研究》为题的研究成果。保存在博物馆中的动物标本通常是干制皮张标本,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样品中的DNA易降解成短片段(50~100bp)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发表了基于DNA六面体纳米结构实现循环肿瘤DNA同时检测的研究成果
近期,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周楠迪教授团队在利用DNA自组装技术构建肿瘤标志物生物传感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An ultrasensitive biosensor for dual-specific DNA based on deposition of polyaniline on a self-assembled multi-functional D
Science:研究解析一种特殊DNA的合成机制
近日,天津大学张雁教授联合上海科技大学赵素文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Huimin Zhao教授等研究团队,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解析了一种特殊DNA的合成机制,并发现了这种特殊DNA遍布全球,大量能感染细菌的病毒(这种病毒也称为噬菌体)都含有这种DNA。这项重大发现对生命起源、物种进化、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该成果潜在应用价值广阔,包括
我国科学家发现能有效降解塑料垃圾的海洋微生物菌群和酶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科研团队成功获得一个能有效降解塑料垃圾的菌群,并从这个菌群筛查出能明显降解聚乙烯塑料的多个酶,这一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危险材料》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超岷带领的科研团队,自2016年开始从青岛近海采集了上千份塑料垃圾样本。经过大量筛选,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个在塑料表面具有很明显定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