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军/赵潇团队通过磁场时空操纵细菌,实现肿瘤精准免疫治疗
该研究构建了基于细菌的交变磁场操纵的微型生物机器人AMF-Bac原型,该原型由主动导航、信号解码、信号反馈、信号处理和信号输出五个模块组成。在靶向原位结肠肿瘤后,修饰细菌上的Fe3O4纳米颗粒使AMF
Gastroenterology:复旦大学徐烨/胡欣团队绘制中国人结直肠癌基因变异图谱,助力优化靶向和免疫治疗方案
研究结果表明,BRAF和RBM10单基因驱动突变是转移性结直肠癌较短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且体外实验表明RBM10表达缺失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并抑制凋亡。
重庆医科大学的研究者们综述了外泌体纳米免疫治疗胶质瘤的方法
胶质瘤约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5%,平均死亡率为4.43/100000,每年死亡16606例。手术切除联合放疗和烷化剂化疗的标准疗法疗效甚微,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
Nat Med:肠道微生物组在CAR-T细胞癌症免疫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以色列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肠道微生物组可能调节对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B细胞淋巴瘤患者时的的疗效。
《胃肠病学》:复旦中山医院等团队,发现增强肝癌免疫治疗效果的新方法!
本研究揭示了HCC中SLFN11参与巨噬细胞重编程以及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证明了SLFN11作为ICIs治疗反应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价值,并且创新性地提出靶向CCL2/CCR2通路是HCC患者ICI
肝癌辅助治疗的“第一道光”!全球首个肝癌辅助免疫治疗临床III期研究成功,“T+A”方案将为众多患者带来全新生机
相信随着IMbrave050研究的随访时间不断延长和数据更新,更多的好消息和更全面的分析,还能让HCC免疫辅助治疗的使用更为精准。
《癌细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提出指导晚期食管鳞癌精准免疫治疗的全新分型!
综合免疫原性特征和基因变异两方面的发现,研究团队就提出了EGIC分型法(EGIC-3型即免疫原性特征不利+有风险基因变异),从JUPITER-06研究数据来看,分型为EGIC-1/2型,有望从免疫+化
Science子刊:胡全银团队通过招募抗PD-1偶联血小板,增强癌症免疫治疗
研究团队利用组织因子片段-RGD肽组成的融合蛋白(tTF-RGD)在肿瘤部位模拟生理信号启动凝血级联反应,可将aPD-1抗体修饰的血小板(P-aPD-1)和血小板膜包裹的纳米颗粒招募到肿瘤区域
《细胞》重磅:科学家首次证实,口服益生菌可以进入消化道外肿瘤,增强T细胞功能,增强免疫治疗效果
科学家们发现,一种超级常见的益生菌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有望成为免疫治疗的“神助理”,口服罗伊氏乳杆菌可进入肠道外的肿瘤内,其代谢色氨酸的产物吲哚-3-甲醛(I3A
《自然》:免疫治疗认知大更新!科学家首次证实,肿瘤和血液中CD8+T细胞克隆多样性是免疫治疗的关键
基于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的肿瘤组织和血液样本,Puig-Saus等发现,无论癌症患者对免疫治疗是否有反应,他们体内都存在能识别肿瘤新抗原的效应T细胞,而且都是只识别少数新抗原;不过,不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