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 Neurosci:小鼠大脑中特定的“时间细胞”群对于学习复杂行为至关重要

James Heys博士提出:“我们认为,内嗅皮层可能兼具双重职能,既作为衡量距离的里程计,也作为记录时间流逝的时钟。”

2024-07-06

Nature揭秘:“迷幻蘑菇”能使人脑的同步性丧失,从而改变大脑的连接模式,有助于治疗僵化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如成瘾和抑郁

Siegel 等人发现,迷幻蘑菇中的主要精神活性分子——裸盖菇素能使人脑的同步性丧失,为理解裸盖菇素在急性和长期影响下改变大脑功能的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2024-07-29

Nature:揭示果蝇机体神经元网络将简单命令转化为复杂行为背后的分子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命令样的DNs并不会单独行动,而是会招募额外的DNs网络,从而就为揭示简单的大脑命令如何产生协调行动提供新的见解。

2024-06-09

难怪久坐容易痴呆!Science首次发现,大脑里有大量缺氧区,但运动可大幅缓解

大量研究表明,脑血流量减少与认知能力下降之间存在联系,包括微血管结构和血流的变化。

2024-04-05

Sci Adv丨徐平稳/何彦林/王春梅/叶慧合作发现27-羟基胆固醇通过作用于POMC神经元表达的雌激素受体α调控摄食行为

本研究通过电生理学,化学遗传学,基因敲除等多种技术,揭示了27HC通过作用于ERα,抑制SK3离子通道,激活POMCARH神经元并且抑制食欲,从而维持体内胆固醇动态平衡的效果。

2024-07-19

JAMA子刊:社交孤独感会影响大脑特点区域对食物线索的神经反应,导致不良饮食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

这项研究阐明了感知到的社会孤立和孤独与肥胖、饮食行为、心理健康症状之间的神经机制。孤独的人体内脂肪含量增加,饮食失调,同时更容易出现心理症状。

2024-06-30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久坐,增加死亡风险,运动也难以消除这一风险

该研究表明,在老年女性中,较高的总坐姿时间和较长的平均每次坐姿持续时间与较高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相关。这些数据支持旨在减少总坐姿时间和中断长时间坐姿的干预措施。

2024-03-11

科研人员揭示共情行为性别差异的神经机制

研究发现,在目睹同伴经历疼痛时,同伴的体液气味在雌雄小鼠中激活了不同的神经环路;在雌性小鼠中激活的PiC→PrL环路引起共情性社交亲近行为;在雄性小鼠中激活的PiC→MeA环路引起共情性自我梳理行为。

2024-03-31

Neuron | 屠洁/杨帆/王立平揭示星形胶质细胞调控神经环路干预认知和行为的机制

该研究揭示了星形细胞-神经元在精神疾病风险检测中的相互作用,为针对风险评估行为的新型精神健康治疗铺平了道路。

2024-04-24

PLOS Medicine:刘黔伟团队揭示孩子患癌与父母的自杀行为风险

研究发现,在孩子被诊断为癌症后的前几年,父母的尝试自杀行为风险明显增加。这些父母的尝试自杀行为风险在孩子癌症诊断年龄<18岁、孩子患有高度侵袭性癌症或因癌症死亡的情况下更为明显。

2024-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