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傅雄飞团队揭示生物“迁徙淘汰”病毒新机制
普遍观点认为,宿主的运动会加速病毒的传播。但也有生态学研究表明,宿主的运动对病毒传播起到抑制作用,北美帝王蝶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观察显示,那些进行长距离迁徙的帝王蝶相较于不迁徙的同类,感染寄生虫病的风险
浙江大学张国捷团队发表最新Nature论文:重构鸟类生命之树
B10K项目旨在构建所有现生约10500种鸟类的基因组图谱,将从全基因组水平构建所有现生鸟类物种的生命之树,解码动物遗传变异和性状差异之间的联系,揭示分子演化和生物地理学及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研究揭示驱动鸟类亲本哺育性别参与角色的机制
跨越整个繁殖季节,鸟类的亲本哺育包括不同且精心投入的行为模式,如筑巢、孵卵以及哺育雏鸟等。尽管亲本哺育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和进化学意义,而在不同哺育阶段,不同性别亲本参与哺育的角色差异以及贡献程度等尚
Nature子刊:研究证实古鸟类叶食性的起源
被子植物决定了现代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主要景观构成,维持着包括人类在内大量多门类生物类群的生存需求。长期以来,鸟类被认为可能在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多样性方面扮演着协同演化的重要角色,而化石记录的匮乏,使得这
eLife:揭示中生代鸟类头骨演化特征
科研团队利用高精度CT对此前发现的中生代反鸟类雅尾鹓鶵(Yuanchuavis kompsosoura)的头骨进行三维复原,重建了几乎所有头骨骨骼的立体形态
Paleobiology:提出新的形态钟模型改善鸟类演化分异时间和演化速率估计
自Zuckerkandl和Pauling提出分子钟假设以来,分子钟模型成为定年演化事件的基础。最早的分子钟假设为严格分子钟,即演化速率在树上各个类群之间恒定不变。严格分子钟通常只适用于近缘的类群。为解释演化速率在时间上和类群间的差异,多种宽松分子钟模型被提出,并广泛应用于估计分异时间和演化速率。古生物学中,对应的模型被称为形态钟模型,用于描述形态特征的变化而
性选择影响鸟类尾羽的演化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当代生物学》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敏与周忠和主导,联合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南京大学、临沂大学、山东省天宇自然博物馆完成的有关鸟类尾羽演化的研究,报道了一类具有针型尾的中生代反鸟类,揭示了性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动态相互作用对鸟类早期演化的影响。反鸟类是鸟类演化中最早发生全球性辐射分异的类群,在进化树上与今鸟型类(所有现代鸟类
研究揭示鸟类眼色多样性的遗传与演化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罗述金课题组与中科院动物所邹征廷课题组在PLoS Genetics上合作发表论文,通过全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鉴定出决定家鸽眼色多样性的基因SLC2A11B,其功能缺失突变导致虹膜缺乏黄色形成白眼性状,并在家鸽驯化过程中长期受到人工选择。SLC2A11B与部分鸟类蓝或棕黑眼色相关
Nature:揭示迁徙鸟类对地磁场感知的量子生物学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磁生物学研究团队研究员谢灿课题组与英国牛津大学教授Peter Hore、德国奥登堡大学教授Henrik Mouritsen等实验室组成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在动物磁感应和生物导航领域取得进展,揭示了迁徙鸟类对地磁场感知的量子生物学原理。相关研究成果于6月23日以封面长文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