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一种起源自转座子的IFNAR2蛋白变体调节着人类干扰素信号传导,可能解释着为何不同的人对相同的病原体感染产生不同的反应
表达异常高水平IFNAR2变体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受到严重感染,而表达低水平IFNAR2变体的人可能患有慢性炎症、牛皮癣或肠易激综合征等自身免疫问题,或者长新冠(Long COVID)。
里程碑时刻:David Baker团队利用生成式AI从头设计抗体,AI进入千亿美元抗体药市场
RFdiffusion是对当前的蛋白质设计方法的一次综合改进,能从头设计总长度达600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且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准确度。
Cell:揭开过敏细胞的秘密——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捕获并利用中性粒细胞,为过敏和炎症性疾病治疗带来新思路
这项研究强调了中性粒细胞捕获和nexocytosis是肥大细胞介导的过程,这可能在慢性过敏性炎症过程中传递中性粒细胞的特征。
Nat Commun:免疫特征与肌肉浸润性膀胱癌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的反应相关
本研究首次阐明了S100A4对TAD发育的影响。TAD发病时,S100A4表达增加,伴有VSMCs表型转变和ECM弹性纤维沉积减少。
两篇Science:科学家详细描述影响人类胰腺癌进展和疗法反应的特殊分子通路
在迄今为止最详细的分析中,研究人员阐明,最负责KRAS癌症驱动功能的分子通路高度依赖于一种名为ERK的蛋白,这种蛋白在调节哪些基因表达以及那些基因活跃方面发挥着双重功能。
Gut:靶向致癌m6A去甲基化酶的FTO抑制肝癌的肿瘤发生并增强免疫反应
本研究结果强调了使癌细胞对现有免疫疗法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敏感的肝癌和其他一些癌症的新治疗方法,为FTO在调节癌症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Cancer Letters|上海交通大学于颖彦教授揭示极光激酶抑制剂诱导的胃癌类器官衰老可削弱巨噬细胞的天然免疫反应
瑞金医院普外科/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于颖彦教授、WHO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Zisis Kozlakidis 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瑞金医院普外科/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杨蕊馨博士、关颖欣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
Biomed Pharmacother:科学家识别出或能评估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对基于奥沙利铂疗法反应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机体外周血中CXCL13水平的升高及其与转移性病灶中三级淋巴组织形成之间的关联,或许能作为接受基于奥沙利铂疗法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治疗效果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Cell:新研究发现一种实验性HIV疫苗可在人体中诱导广泛中和抗HIV抗体产生
数据显示,仅两次免疫接种后,这种疫苗的血清反应率就达到了 95%,血液 CD4+ T 细胞反应率也达到了 100%,这两项关键指标都证明了这种疫苗具有很强的免疫激活作用。
转录因子早期生长反应3 (Egr3)是心脏瓣膜形态发生所需的机械敏感转录因子基因
本研究揭示了一个以前未知的信号轴,其中EGR3是转导心脏瓣膜形成所需的机械信号所必需的,也可能是左室AD瓣膜重塑所需的机械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