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唐洲平:围绕脑出血治疗进行「全链条布局」,将微创治疗技术普及到全国县乡医院
如今,数字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医疗领域,近年来,各种疾病的诊治、临床研究、药物开发等在与数字技术融合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久前,随着 ChatGPT 席卷全球,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核心
厦门大学科学家们揭示了调节乳腺癌细胞黏附和肿瘤转移的信号机制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局部乳腺癌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99%,而远处转移患者的5年相对生存率则大幅下降至28%。
首次揭示靶向netrin-1蛋白的药物可减少癌症转移和化疗抵抗性
转移和对化疗的抵抗性是癌症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是癌细胞脱离邻近细胞并获得浸润特性的过程,在转移灶
BMC Medicine:ctDNA检测结果可预测,EGFR突变型肺癌患者脑转移病灶的PFS
近日,BMC Medicine报道了一篇三代EGFR-TKI furmonertinib治疗脑转移的EGFR突变肺腺癌患者的疗效。Furmonertinib对脑部病灶的客观缓解率达到了61.5%左右,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与研究所研究者们揭示了YWHAZ是胰腺癌转移的关键调节因子
胰腺导管腺癌是胰腺癌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美国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其高病死率可能是由于大多数局部晚期肿瘤和/或转移的PDAC患者诊断较晚所致。
华西团队揭示吸烟者与不吸烟者肺腺癌免疫微环境差异
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癌细胞和免疫细胞多样性的深入认识,以及在单细胞层面上,不吸烟者的肺腺癌和吸烟者的肺腺癌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上的差异。
研究揭示乙酰转移酶ESCO2通过稳定Cohesin复合物促进NHEJ修复的作用和机制
该研究揭示了ESCO2参与DSB损伤修复过程的分子机制,阐明了DSB断裂位点附近黏连蛋白复合物在NHEJ修复途径中发挥促进作用。
《科学·进展》:预判癌症转移灶的技术诞生了!武大团队发明有机室温磷光纳米颗粒,可在转移瘤形成前识别微环境变化
有机磷光纳米颗粒真的相当强力。在肿瘤植入后第3天,肺部仅存在微环境变化时,它就能够及时指示,这要远远先进于在次生肿瘤阶段才能检测到的其他成像手段。
《细胞·代谢》:脂肪肝促进肠癌肝转移的机制,找到了!
该研究验证了脂肪肝中由肝细胞衍生的EVs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揭示了其具体分子机制,为日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科伦博泰TROP2-ADC(SKB264,MK-2870)治疗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三阴乳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达主要终点
科伦博泰于近期召开了独立数据监查委员会(IDMC)会议,对SKB264的III期临床试验期中分析数据进行了审阅,IDMC决议表明该研究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独立评审委员(IRC)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