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高栋:抗生物类似药及其质量控制

报告简述生物类似药的概念、要求,以及目前全球生物类似药的现状;接着分析抗生物类似药与原研药出现差异的主要来源,以及中国抗生物类似药开发的思路;最后是关于抗生物类似药的研究案例介绍。

2015-07-16 课时:33分钟

为何有些人会比别人觉得锻炼身要难得多

为何有些人在减肥这件事上比别人更苦恼?社会心理学家Emily Balcetis为我们展示了她的研究,揭示了众多原因之一:视觉。在这个启发性的演讲中,她展示了在健身这件事上,为何有些人眼中的世界就是和别人不一样——也提供了一个格外简单的办法来克服这些难题。

2015-08-10 课时:15分钟

周国华:个化用药中的药物基因组学与药物代谢组学

周国华, 南京总医院(南京大学附属金陵医院)药理科主任,主任药师,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另被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

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发现,药物代谢酶、药物作用靶点或药物代谢相关转运等编码基因上的基因多态性,会导致不同人对同一种药物代谢速度的差异。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全基因组分析平台成为研究基因与表型间关联的有效工具,筛选与药物不良反应和疗效相关的基因标志物。

美国FDA已批准近百种标签中包含药物基因组学信息的药物。但个差异的形成不仅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同样也会受到后天多样的环境因素影响,因此以基因组学为基础的个化医疗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在药物研究和疾病诊疗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应用。

发展了药物代谢组学,即通过代谢组学手段,描绘病人个复杂细致的代谢轮廓,提供对疾病表型的更加详实的描述,以此为依据,预测或评估不同个对药物的反应能力,从而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给药剂量,实现个化治疗。本报告将介绍我们将药物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用于个化药物治疗的研究结果。

2015-08-11 课时:30分钟

郭伟:口腔颌面一头颈鳞癌及黑色素瘤个化治疗的现状

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生率约为14/10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6%-40%,每年新发病例约50万,在我国亦比较常见,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0%。头颈部恶性肿瘤是指除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头颈部各器官的恶性肿瘤,种类繁多,其中绝大部分为鳞状细胞癌,治疗手段各异。

目前尚缺少全国性的发病率。上海CDC公布的最新头颈癌标化发病率男性为9.12/10万,位居全身肿瘤第7位;女性3.33/10万,位居14位。

近十年中,随着头颈部肿瘤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研究的不断深人和探索, 靶向药物治疗逐渐成为头颈部肿瘤综合治疗策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相比于手术、放疗和化疗这些传统治疗方式,靶向药物治疗更加有效、低毒的治疗方法,显示出了个化疗效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项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EGFR单抗在复发转移性头颈部肿瘤中的疗效,单抗与顺铂联合时提高到26%,疾病无进展生存期从2.7个月提高到4.2个月,中位生存期从8个月提高至9.2个月。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意义。

2015-08-12 课时:48分钟

袁振刚:肝癌的个化药物治疗及进展

我国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诊断时多为中晚期,且多有慢性肝病背景,仅约20%的患者在诊断时可以采取根治性治疗(手术切除、肝移植、局部消融)。即使可以手术,术后复发率也较高。因此,近二十年来,肝癌5年生存率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手段。

研究发现肝细胞肝癌中常常伴有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异常,如血管生成信号途径、Ras/Raf/MEK/ERK、PI3K/Akt/mTOR、Wnt/β-catenin等。针对上述异常,进入21世纪以来,涌现出一大批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但遗憾的是,Sorafenib 是目前唯一证实在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生存的靶向治疗药物。

Sorafenib联合TACE或联合化疗的临床研究获得令人可喜的结果。一些新靶向药物在III期临床研究中,期待结果。因此,针对患者的分子异常及个状况的个化治疗必将是今后原发性肝癌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2015-08-17 课时:33分钟

陆舜:肺癌个化治疗进展

陆舜: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近年来,基于肺癌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以及癌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肺癌靶向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已经由“化疗”时代高速进入了以靶向治疗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性“个化治疗“时代。根据分子标志筛选特定的疾病人群,应用阻断此标志的化合物来抑制肿瘤生长已成为治疗肺癌的新思路。

目前已知的具有显著分子特征的标志有表皮生长因子受(EGFR)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突变和ROS1突变等。

2015-08-20 课时:56分钟

黄民:药物基因组学在免疫抑制剂个化用药中的应用

黄民,中山大学药学院院长、中山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传统的“千人一面”药物治疗模式下药物的有效率仅为25%-80%,且有5%-7%的住院患者发生过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临床上虽进行常规的治疗药物监测(TDM),但由于存在滞后性,部分患者可能在TDM之前就已出现不良反应,因此TDM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探索出造成药效学/药动学个差异大的原因,在用药前制定适合该患者的个化给药方案才是最有效的解决途径。

多年的研究发现20%~95%的药物反应和处置的个差异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因此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药物靶点的遗传多态性是个化用药的研究热点。随着药物基因组学以及DNA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遗传因素指导临床用药的药物越来越多,截至目前,美国FDA已经为超过130个药物的标签中增加了药物基因组学生物标志物信息,但种族间遗传因素的巨大差异不容忽视。

本实验室近十余年来与临床紧密合作,开展有关中国人群个化用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演讲者将着重介绍免疫抑制剂等个化用药的最新研究结果。

2015-08-24 课时:40分钟

欧阳冬生:遗传药代与个化治疗

欧阳冬生,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药物临床试验I期临床研究室主任。

遗传药理学的发展,根据年龄和重等确定药物剂量的时代将逐步被根据患者的遗传特点选择剂量所代替。也就是根据患者的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的基因型对所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和对药物的敏感性的影响来选择药物剂量。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毒性作用,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治疗效应。以特定基因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是根据患者基因型选择药物剂量的依据。

但是,迄今这样的依据少之又少。目前只能根据具有遗传多态性的药物代谢酶在药物代谢中的贡献大小来调整剂量。

研究表明携带CYP2C9变异基因的患者在用华法林治疗期间出现出血的几率较高,在确定华法林的给药剂量时基因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待因在内需通过CYP2D6经氧位去甲基代谢生成吗啡而产生镇痛作用,CYP2D6的PM个内不能使其代谢生成吗啡,因此在这类患者中应用可待因不能产生镇痛作用。

2015-08-25 课时:48分钟

姜红:个化用药基因诊断行业趋势及其产品临床应用

姜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和德国双医学博士学位。

随着药物研发和对疾病认知的深入,尤其是随着各类组学的发展,以及新型检测技术的出现,个化治疗日益成为临床研究的焦点。基于药物代谢酶的临床个化用药不仅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个化决策、用药监测、甚至预后的个化判断都起到关键作用。

CYP2C19基因检测主要针对临床使用的多种药物代谢(药物种类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增加),重点应用于氯吡格雷、质子泵抑制剂、抗真菌药物、抗抑郁和抗癫痫药物的剂量指导;ALDH2基因检测主要针对硝酸甘油和酒精代谢的指导,减少因用药无效导致的意外死亡,指导与酒精、乙醛相关肿瘤的预防;华法林敏感性基因检测主要指导医生对不同的患者决定合适、安全的剂量,降低出血并发症的风险;MTHFR基因型检测主要用于卒中及H型高血压的筛查,同时对生殖中心及妇幼系统的病因筛查和疾病预防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015-08-27 课时:41分钟

王光辉:帕金森病线粒的自噬清除

王光辉,苏州大学药学院 教授、博导,实验室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为polyglutamine病,如亨庭顿病(HD)及脊髓小脑变性)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

帕金森病的遗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引起疾病的发生。一些环境毒素,如鱼藤酮和MPTP可抑制线粒呼吸链复合I的活性,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线粒损伤。

因此,损伤线粒的及时清除对保持多巴胺能神经元稳态和存活非常重要。我们研究发现,线粒外膜蛋白NIX是PD相关蛋白parkin的底物,泛素连接酶parkin泛素化NIX,从而使线粒被自噬接头蛋白识别而进入自噬小泡。

在PINK1突变的果蝇模型中,NIX过表达可保护线粒,修复PINK1的线粒损伤表型;但在parkin突变的果蝇模型中,NIX过表达不能保护线粒,提示损伤线粒的清除依赖于parkin对NIX的泛素化。在细胞实验中,parkin病理性突变由于丧失泛素连接酶活性,不能泛素化NIX,造成损伤线粒清除障碍。

使用线粒解偶联剂CCCP可以使PINK1滞留在线粒膜上,促进parkin想线粒膜的富集,并促进线粒的泛素化。在小鼠MPTP诱发的PD动物模型中,CCCP可以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显著减少MPP+和鱼藤酮引起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

2015-08-31 课时:26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