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在实体瘤治疗中的突破进展与创新策略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随着肿瘤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新途径,国内外在实体瘤CAR-T治疗技术领域的研发热情十分高涨,已将实体瘤CAR-T治疗技术作为重要的技术发展。
通过近年来不断累积的临床数据,证实了CAR-T细胞在血液系统肿瘤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但实体肿瘤免疫治疗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CAR-T如何进入实体瘤微环境并在其中保持活力,怎样更加快速准确的识别肿瘤细胞,如何克服免疫抑制发挥作用等等,仍需广大研究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索,对于打破现有实体肿瘤治疗困境,帮助患者获得更持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9月6日,生物谷特携手北京义翘神州股份有限公司为广大研究者们推出此次《CAR-T在实体瘤治疗中的突破进展与创新策略》空中讲坛,采用线上直播的形式,邀请从事细胞免疫治疗领域的行业权威技术专家,分享当下最新的细胞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促进行业内的学术交流,加快实体瘤细胞免疫疗法的临床转化。
前沿研究:利用纳米孔测序进行快速病原体基因组监测系列2
纳米孔测序技术可即时获取关键基因组流行病学数据,从病原体鉴定和抗菌素耐药性 (AMR) 分析,到高质量基因组组装和变体鉴定,对传染病样本进行全面、实时洞察,用于有效控制传染病暴发。
7月25日,我们邀请到Oxford Nanopore战略客户经理王海,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BSL-3实验室主任赵嘉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后曹佳宝,带来前沿研究:利用纳米孔测序进行快速病原体基因组监测系列2线上讲座。
前沿研究:利用纳米孔测序进行快速病原体基因组监测
纳米孔测序提供了传染病样本全面、实时的洞察,能立即获得有效控制传染病爆发所需的关键基因组流行病学数据。
7月14日,Oxford Nanopore将举办“前沿研究:利用快速纳米孔测序进行病原体基因组监测”的网络研讨会。我们邀请到了葡萄牙国立卫生研究院、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的传染病专家们分享他们如何使用纳米孔技术快速监测病原体基因组。
抗体药物质量控制与检测分析研究
抗体类药物是药物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颠覆了传统药物发展的格局,FDA批准第一个治疗性抗体药物也已有三十余年。FDA累计批准上市了近百个抗体类药物,几乎占据了生物技术药物的半壁江山。随着抗体药物研发进程的不断推动,抗体药物的适应症也逐渐扩大,从癌症、自身免疫病快速拓展到眼科疾病、高血脂、骨质疏松、哮喘、多发性硬化症等多个疾病领域,同时在抗病毒和细菌感染,心脑血管,糖尿病以及罕见病治疗等领域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抗体药物的广泛应用正推动着抗体药物相关企业迅猛发展,抗体药物的质量监管和检测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抗体药物生产过程多采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并经过翻译后修饰,因此抗体药物的质量控制与传统药物的质量控制相比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抗体药物的质量控制包含生产细胞的质量控制、理化分析、纯度检测等;活性检测主要采用结合活性测定及基于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测定。目前抗体药物质量研究的共性问题,主要包括国内外法规技术指南介绍、细胞株的质量控制、抗体药物的表征分析、抗体药物的纯度和杂质分析以及生物学活性等内容。
为积极适应国家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监管科学研究促进产业发展和服务监管决策的积极作用,生物谷特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段茂芹助理研究员、赛默飞世尔科技 刘俊博士、博瑞策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刘海洋首席执行官,针对抗体药物质量控制与检测领域进行分析讨论。期待与大家一起相聚云端,共话抗体药物质量控制与检测的相关研究进展!
抗体药物研发进展与临床应用研究
抗体是药物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颠覆传统药物发展的格局,FDA批准第一个治疗性抗体药物也已有三十余年。随着抗体药物研发进程的不断推动,抗体药物的适应症也逐渐扩大,从癌症、自身免疫病快速拓展到眼科疾病、高血脂、骨质疏松、哮喘、多发性硬化症等多个疾病领域,同时在抗病毒和细菌感染,心脑血管,糖尿病以及罕见病治疗等领域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抗体药物的广泛应用正推动着抗体药物企业迅猛发展,药物研发也面临着表达量和稳定性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早期研究与验证中选择使用噬菌体/酵母展示文库筛选多样性抗体,KingFisher Apex高通量自动磁珠纯化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在文库构建过程中进行抗体人源化,最大程度减少治疗时免疫原性反应的发生,缩短抗体筛选的时间,流程标准化使得手动筛选过程实现自动化,可以有效推动抗体药物研发进展。
未来抗体药物在抗肿瘤领域和自身免疫类领域的治疗中将发挥巨大作用,抗体药物的无限潜力也将逐步被发掘。那么,目前抗体药物的研发进展如何?抗体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治疗效果如何?MedSci梅斯&生物谷携手ThermoFisher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于2022年6月17日联合推出本期空中讲坛线上研讨会,聚焦抗体药物研发进展与临床应用研究,为大家分享最新前沿技术和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外泌体药物载体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986年,外泌体在体外培养的绵羊红细胞上清液中被发现,是带有膜结构的纳米级别小囊泡。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发现细胞内部囊泡运输相关机制的三位科学家,外泌体的研究也相继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外泌体在疾病治疗领域的功能和应用研究。近年来,外泌体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药物递送的载体,引发学界和业界普遍关注和广泛研究,被认为是继纳米颗粒药物递送载体的又一种具有无限潜能的药物递送载体。
外泌体广泛分布于人体,作为药物载体,其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长期安全、无细胞毒性、天然靶向能力及良好的生物屏障渗透性等突出优势,可以用来有效递送核酸、蛋白质和小分子药物等分子药物,至靶向细胞或组织,具有巨大的疾病治疗潜力。有研究发现,外泌体可以突破血脑屏障达到脑部,这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而在其他的临床疾病治疗研究中,也被视为如肺癌、胰腺癌、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新型治疗方式。
本期由生物谷再度携手天九再生医学推出主题为“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外泌体药物载体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的空中讲坛,将继续邀请行业领域专家学者们,就外泌体的分离提取、外泌体药物载体的设计与开发、外泌体药物载体在适应性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及应用等焦点话题,带来前沿研究成果和技术的内容分享。
体液免疫:B细胞免疫功能与疾病治疗的研究
B细胞和T细胞的发现被称为现代免疫学起点,其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成功构成人体强大的免疫功能。其中,B细胞属于淋巴细胞的一种,是体液免疫的主要细胞,主要通过分泌抗体产生免疫效应。
与此同时,作为体液免疫的主要细胞的B细胞,除具有强大的抵御人体入侵外敌功能之外,其形态功能的异常,也会引起多种疾病,如B细胞肿瘤,自身免疫疾病,Ⅰ型糖尿病等。在神经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等疾病中发挥致病性抗体分泌、抗原提呈和免疫调控等作用。也有研究表明,B细胞在肿瘤部位的浸润可能同时发挥抗肿瘤和促肿瘤的双重功能,这取决于肿瘤微环境(TEM)组成和B细胞表型以及其产生的抗体。
本期由生物谷携手Bio-Techne一起召开主题为“体液免疫:B细胞免疫功能与疾病治疗的研究”的空中讲坛将于5月26日召开,将邀请B细胞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围绕B细胞的发育、B细胞相关疾病、B细胞相关疾病治疗等热点话题,展开前沿研究技术和成果的精彩报告分享。
肿瘤靶点发现及抗体治疗的前沿进展
近些年来,肿瘤免疫抗体药物的研发如火如荼,这也标志着人类在抗癌道路上有了越来越多的新发现。例如在早期研究中,TfR1作为人类白血病和淋巴瘤病例的潜在新靶点;CTLA-4和PD-1被临床试验证实有效的肿瘤免疫药物靶点;SHR-2002作为全球同类型靶点之一也进入了临床开发;CD146分子在多种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的作用,已成为多种疾病的诊断标志分子和药物研发的候选靶标。
研究显示,肿瘤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上成效显著。然而,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针对肿瘤免疫活性的抗体药物,虽然表现出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许多肿瘤治疗方面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仍有其局限性。
目前许多癌症相关的蛋白结构及药物靶点,如有超过50%的癌症相关的p53蛋白、乳腺癌相关HER2蛋白与trastuzumab-pertuzumab双抗复合物、B细胞淋巴瘤靶点CD20与Rituximab单抗复合物等都已利用冷冻电镜获得近原子分辨率结构,从而科学家可以研究其致癌机理,并基于结构进行药物发现。
在此背景下,MedSci 梅斯&生物谷携手服务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邀请从事肿瘤靶点技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分享当下肿瘤靶点抗体新药从基础科研到临床的最新研究进展,以促进肿瘤靶点研究在交叉学科间的交流,加快肿瘤抗体药物的临床转化应用。
靶向药物载体设计与开发新技术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特别是肿瘤的治疗效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靶向治疗具有高效、低毒、作用精准、治疗个体化等特点,让“精确打击”癌细胞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使得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了明显的延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可防可控,使得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大为改善。
但尽管靶向药物治疗近年发展迅速,但在人体复杂的体内环境中,靶向药物载体仍面临巨大挑战,如:随着血液流动运输,载体药物的去向并不是靶向分子高表达的地方,而是血流丰富的地方,例如肝脏、肾脏等;此外,血液环境因素时刻变化,比如pH、血流速度、温度、离子浓度、激素水平等变化,都会影响药物载体的稳定性和药物释放,从而影响靶向与治疗效果;药物载体在进入人体疾病组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穿过多层组织细胞,这些进入屏障对于药物载体来说,几乎是重重“难关”,因而也会影响治疗效果。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药物药性的有效发挥离不开成功的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构建,特别是靶向药物载体设计与开发,是解决药物在非疾病病理部位产生不必要积累的解决方案之一,但该技术当前仍面临着很多技术难点与待突破的壁垒,亟需更多研究推进。
2022年4月22日,由生物谷与默克联合推出本期空中讲坛,聚焦靶向药物载体设计与开发新技术的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带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分享。
从Alpha到Omicron,从疫苗到中和抗体的影响——新冠试剂研发与全球应用范例分享
近期一个新冠突变株B.1.1.529刷屏了全世界,一个陌生的词汇“奥密克戎”出现在了大众视野。“新冠最强突变”、“30多种突变”、“传播性狂增500%”、“疫苗中和活性下降 40 倍”等等。从博茨瓦纳和南非的科学家向世界发出警报,到现在还不足1个月的时间。Omicron已在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出现。Omicron在新冠Spike蛋白上的突变多达30多个,而已上市的新冠疫苗和抗体药物多针对Spike蛋白开发,这就意味着多种已使用的疫苗及抗体药物可能面临失效的风险。且目前B.1.1.529又出现了多个亚谱系。目前,全世界的科研人员都在竞相了解Omicron将会对新冠流行及防治造成怎样的影响。从通过模拟和结构分析,到全球首家Omicron 血清学研究数据公布。研究数据不断涌现。
本期讲座将为大家介绍Omicron突变株的相关特点,汇总已经报道的Omicron研究数据。一同探讨面对新冠突变株的不断出现,对现有疫苗、诊断及治疗等带来哪些影响;同时用实际案例说明,分享我们在新冠病毒产品线开发过程中的开发策略、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如何能够在病毒不断变异的情况下,为科学工作者提供高效、便捷、快速的试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