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免疫抑制剂”增敏免疫治疗?!我国学者研究发现,低剂量甲氨蝶呤有双重作用机制,激活cGAS-STING通路助力免疫应答
本次研究首先证实,MTX与雷替曲塞(RTD)等抗叶酸类药物均可竞争性结合并抑制ENPP1,且作用具有高度选择性,但仅有MTX处理骨髓来源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时,可有效抑制ENPP1活性。
Nature子刊:房颤竟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
这项研究明确了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对心房健康、心肌钙处理以及心律失常的影响,证明了常见的房颤风险因素会导致靶向心房心肌细胞膜蛋白的自身抗体的产生。
Front Immunol:无需活菌定植的“益生菌精华”,降肝酶、稳血脂还护肠道
本研究发现,口服唾液乳杆菌SNK-6来源胞外囊泡可减少高脂饮食小鼠体重与肝脂肪沉积,通过Beclin-1/PPAR通路增强肝细胞线粒体自噬、修复肠道屏障并调节菌群,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治疗奠定基础。
Cancer Discov:解锁免疫治疗新钥匙!PLT012抗体助力攻克肝癌免疫难题
通过靶向作用CD36,PLT012就能打破肿瘤的代谢免疫检查点并恢复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这一成果不仅推动了免疫治疗领域的前沿研究,也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忠诚”的免疫系统怎会误伤“友军”?Cell:发现补体激活的25纳米“临界点”,破解纳米药物被免疫攻击之谜
这项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补体系统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的神秘面纱,发现了补体激活存在一个由表面蛋白间距决定的渗透型临界点,这一关键发现让我们对补体系统的 “决策” 机制有了全新的认知。
研究揭示核小体乙酰转移酶NuA4的动态机制
研究揭示了酵母中pNuA4对底物核小体进行乙酰化的完整过程,明确了pNuA4乙酰化多个赖氨酸底物的具体机制,展现了pNuA4在乙酰化核小体过程中的动态顺序与结构模型。
科学家首次发现,自身抗体竟是左右免疫治疗效果的关键,并发现免疫治疗新靶点
癌症患者体内的一些自身抗体与免疫治疗的效果密切相关,一些自身抗体的存在,让患者响应免疫治疗的可能性提升5到10倍。
清华大学发表最新免疫受体方面的Nature论文
实验证明,单个工程化改造的 NLR 受体即可赋予植物(例如模式植物本生烟草、经济作物大豆)对多种马铃薯 Y 病毒属病毒(potyviruses)的广谱完全抗性。
Cell:揭示致癌融合蛋白通过与RNA聚合酶II相互作用形成凝集物,促进多种癌症产生
这项研究揭示了多种致癌融合蛋白(oncofusion)共有的分子机制,揭示了潜在的可药物靶点。
《自然》:癌症伤“神”,免疫不灵!科学家首次发现,癌细胞能直接损伤神经髓鞘,诱发慢性炎症,打造免疫抑制微环境
这项研究成果表明,肿瘤诱导的神经损伤及相关的慢性炎症,是某些脑外肿瘤对免疫治疗耐药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