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同济医学院团队发现,肠菌产生的氨竟然可以改善抑郁症状
研究发现了氨在应对慢性应激时的关键有益作用,为微生物氮代谢和宿主行为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也为肠道菌群与抑郁症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证据。
Nature子刊:仇子龙/程田林团队利用全脑单碱基编辑技术改善自闭症小鼠核心症状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单碱基编辑系统在全脑水平修复致病基因单核苷酸突变的体内基因编辑策略,从而为各种大脑遗传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和思路。
Science:确定ZNF800是肠道干细胞分化为肠内分泌细胞的主抑制因子
人类肠道的不同细胞类型是由肠道干细胞通过分化过程发育而成的。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荷兰胡布勒支研究所、马克西玛公主儿科肿瘤中心和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肠道类器官(gut organoids)对
研究发现中介遗传和心理调节疼痛敏感性的多模态共变脑模式
疼痛是不愉快的主观体验,但对疼痛感知的敏感性存在较大的个体间差异。探究疼痛敏感性个体差异的产生机制,对于阐释慢性疼痛的易感性并进行个性化疼痛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提示,疼痛敏感性的个体差异可能受到
科学家发现,阴离子纳米塑料污染物会促进α-突触核蛋白聚集和脑内扩散
研究者在小鼠神经元中测试了细胞对纳米塑料的摄取。实验结果显示,在几个小时内,成熟神经元就会内化纳米塑料颗粒,12小时后,纳米塑料大多定位于溶酶体等LAMP1阳性囊泡中。
研究实现大规模单细胞信号记录和脑机接口运动控制
赵郑拓研究组与李澄宇研究组,对超柔性微电极在非人灵长类中的记录性能进一步进行了功能性验证。在实验猴的视皮层中,超柔性微电极能够有效解析神经元对不同移动方向光栅朝向的偏好性。
南方医科大学研究者们揭示了靶向EZH_005/hnRNPA1/Gprc5a轴可能是肠I/R损伤的潜在治疗策略
肠缺血/再灌注(I/R)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临床问题,可导致肠道损伤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虽然急性肠缺血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如果及时诊断和治疗,通常是可以逆转的。
BRAIN:肠菌能够“传播”认知损伤?科学家首次证实,肠菌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之间存在因果关联,或由损害成人海马神经发生介导
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越来越认可,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受到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多重影响。
Cell:发现调控雄性性欲、性行为和快感的关键脑回路,为开发调控男性性欲的药物开辟新道路
研究团队还表示,激活雄性小鼠调控性欲的大脑回路并没有影响其攻击性,因此,通过这种机制提高男性性欲的药物也不大可能引发攻击行为。此外,研究团队正在积极发现和阐明雌性体内类似的大脑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