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新冠竟能“伤”?耶鲁科学家找到SARS-CoV-2损害神经系统新证据

  神经症状是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相对常见的后遗症,约四分之一的新冠肺炎(COVID-19)幸存者存在持续认知障碍。通常,这种障碍更多出现在需要住院治疗的重症COVID-19患者。但最近的数据表明,即使仅有轻度症状的患者,也可能出现持久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如注意力、集中力、信息处理速度、记忆力和执行功能受损、焦虑、抑郁、

2022-01-24

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澳大利亚科学家开发出可用于机接口的新型碳基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是脑控机器人和脑机接口领域的重要器件,通常贴在面部或头部皮肤上以检测源自大脑的电信号。近日,来自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的科学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碳基生物传感器,可能将推动脑控机器人和脑机接口技术的革新,相关内容以题为“Non-invasive on-skin sensors for brain machine in

2022-01-24

Libmeldy治疗早发型异染性白质营养不良(MLD):中位随访3.2年,存活率90%!

Libmeldy是一种慢病毒造血干细胞基因疗法,一次性治疗,可解决MLD根本病因。

2022-01-22

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多模态眼功能成像新技术无创筛查重大慢病

 人类大脑获得外界信息80%以上是通过眼睛感知的,因此眼健康对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同时,人眼还是观察脑认知、人体代谢、人体微循环与心脑血管状态的天然窗口,多种重大慢病可能并发或继发眼病。临床研究还证实,眼底病变具有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神经退行性病变、糖尿病和肾病等多种慢病的标志性特征,可以作为疾病早期筛查和辅助诊断的判断标准。因此,研究

2022-01-04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靶向心肌线粒体的PET/荧光双模态小分子成像探针取得进展

   临床上常用X线、CT、磁共振、超声和放射性核素显像作为心血管病的诊断手段。其中,核素显像可从心肌代谢方面评估心血管症状,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但存在半衰期短、成本高等缺陷,导致核素显像应用受限,临床上迫切需求新型PET心脏功能显像剂的出现。在前期研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分子影像中心发现吲哚乙烯喹啉盐F16类化合物是一

2021-12-31

美国FDA授予Skysona优先审查:第一个治疗肾上腺白质营养不良(CALD)的基因疗法!

Skysona可解决疾病根本病因,一次性治疗可持久改善生存和保护神经功能。该药已在欧盟获批,但因报销问题退出欧洲市场。

2021-12-22

Nat Commun:革命性的3D成像技术或能帮助绘制出乳腺癌扩散的分子机制

来自澳大利亚霍尔医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增强型的成像技术,其或能模拟乳腺癌侵袭并扩散到骨骼中,以及重塑自身以促进肿瘤生长的机制。

2021-12-22

Nutrients:科学家揭示自闭症和-肠微生物组之间的神秘关联

来自南加州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分析近200篇覆盖ASD与大脑-肠道微生物组系统之间关联的研究报告后指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生活在人类肠道系统中数万亿的微生物—肠道菌群或许在调节机体大脑功能、社会行为和自闭症症状上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2021-12-22

eLife:斑马鱼全转录图谱揭示神经元表型分子调控规则

  eLife在线发表题为The landscape of regulatory genes in brain-wide neuronal phenotypes of a vertebrate brai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研究员何杰

2021-12-17

ACS Photonics:提出一种绘制全细胞神经介观图谱的光学多层干涉断层成像方法

  大脑的神经回路是极其复杂的网络,包含数十亿个神经元细胞,这些细胞间又存在着数以百亿计的连接。如果只了解其中单个分子或单个神经细胞的工作机理而不了解多个神经元细胞之间连接之后的网络结构和集体行为方式,则无法理解大脑复杂且高等的功能行为,也无法解释很多脑部疾病的致病机理。目前成像技术众多,但仍然缺乏可在亚细胞神经元突起水平上描绘出单个脑组

20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