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GUT MICROBES:饮食异黄酮改变肠道微生物区系和脂多糖生物合成以减轻炎症

多发性硬化症(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全球约有280万人患病,比2013年的患病率高出30%。MS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多因素的,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

2022-10-18

合成生物学推动生物活性材料源头创新,未名拾光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未名拾光成立于2021年5月,是一家专注于美妆个护领域生物活性材料创新研发和生产制造的生物科技公司。

2022-10-18

《自然·代谢》:浙大团队揭开胆固醇诱发肝癌之迷!

这项研究以SNHG6为突破点,发掘了胆固醇/FAF2/SNHG6/mTOR信号轴在内质网-溶酶体接触区域激活mTORC1信号的作用,揭示了胆固醇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进展为肝癌的机制

2022-09-26

《科学·进展》:中国科学家发现胆固醇竟是PD-L1的“稳定器”,助力癌细胞免疫逃逸!

PD-L1具有一种独特的配置来保证其稳定性。依赖于两个关键的CRAC胆固醇基序,PD-L1与胆固醇结合,防止自身被降解。当这两个基序发生突变时,即会破坏PD-L1与胆固醇的结合作用

2022-10-12

研究人员在弓形虫中发现参与生物合成的新型自噬途径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宠物疫病创新团队在弓形虫自噬相关蛋白介导顶质体生物发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噬 (Autophagy)》。

2022-10-06

Cell:中法科学家打破生物分类边界,实现细菌合成细胞器

设计的核酸分子能够自组装成液态的亚细胞结构,并募集指定的蛋白质,形成各种具有预设功能的合成细胞器。这些合成细胞器可以生长至微米级,甚至比细菌本体更大,推翻了原核生物无法容纳微米级结构的固有假设。

2022-10-04

Nature子刊:海洋微生物氧杂蒽酮生物合成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海洋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生物合成研究团队在海洋微生物氧杂蒽酮生物合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9月14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

2022-09-21

Cell:首次从头合成生物组,功能可与天然微生物组媲美

hCom2可靠模拟了人源化小鼠的肠道承载能力、免疫细胞谱系和代谢表型。研究人员表示,hCom2可以作为理想的肠道微生物组模型的起点。

2022-09-22

PCSK9反义药物ION449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将LDL-C显著降低62.3%!

阿斯利康于2015年从Ionis获得ION449(AZD8233)许可,该药每月皮下注射一次,旨在降低肝脏中PCSK9的生成。

2022-09-27

近期科学家们在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本文中,小编就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

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