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子刊:长海医院王洛伟团队在AI筛查食管癌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可避免92.8%的内窥镜检
这项由中国多家机构发起了食管癌AI辅助筛查研究发现,他们训练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使用「流行病学调查问卷+AI处理的海绵细胞采样数据」,实现食管癌的高效筛查,AUROC达0.964,并可避免92.8%的内
J Exp Clin Cancer Res:驱动结直肠癌发生的p16基因或有望成为开发新型靶向性疗法的潜在靶点
来自贝勒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沉默基因p16的表达(即使DNA自身并未发生改变)会驱动动物模型机体中结直肠癌的进展。
BMC Medicine:浙江大学刘足云团队发现老年衰弱筛查或为癌症并发症的预言家!
癌症并发症对于癌症患者的死亡威胁不亚于癌症本身,且造成了严重的医疗负担。已有研究证明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会对癌症幸存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癌症并发症的预后因素研究弥足重要。
同济大学:靶向Nodal可有效改善大肠癌治疗
大肠癌(CR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率的主要贡献者。被诊断为晚期转移性CRC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很低。尽管已经确定了CRC的新治疗靶点,但由于生物学异质性,CRC转移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
Gastroenterology:复旦大学徐烨/胡欣团队绘制中国人结直肠癌基因变异图谱,助力优化靶向和免疫治疗方案
研究结果表明,BRAF和RBM10单基因驱动突变是转移性结直肠癌较短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且体外实验表明RBM10表达缺失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并抑制凋亡。
Nature子刊:房静远团队揭示他汀类药物预防结直肠癌新机制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是他汀类药物化学预防的基础,证明了罗伊氏乳杆菌-吲哚-3-乳酸-TH17轴在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可使用单一共生菌或其代谢产物作为目前结直肠癌预防策略的补充
澳门大学的研究者揭示了肿瘤坏死因子受体2缺乏对小鼠结肠癌生长的影响
TNFR2的异常高水平在多种人类肿瘤中表达,包括结肠癌、卵巢癌、乳腺癌、胆管癌、肾细胞癌、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和胸段食道鳞状细胞癌。
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者们揭示了PRMT1调节的坏死和结肠癌免疫的分子机制
坏死性细胞死亡的特征是细胞肿胀、质膜破裂和细胞器破裂,这与凋亡和其他类型的细胞死亡不同。坏死曾经被认为是一种由物理化学应激引起的不受调节的细胞死亡,直到程序性坏死(称为坏死)被解开。
干预青少年自杀从发现开始,临床试验显示PHQ-9可用于青少年自杀风险普遍筛查
研究人员还指出,这种普遍筛查比较具有挑战性的部分就是对有风险的学生需要当天跟进,对于资源和工作人员有限的学校来说可能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