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科学家首次发现,围绝经期激素治疗与患痴呆风险升高24%有关!
最新预测模型显示,到2035年中国大陆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81.3岁,部分地区女性的预期寿命将超过90岁,因此,从50岁左右开始的绝经后期已经成为女性整个生命周期中最漫长的阶段。
疼痛中的IGF/IGF-1R信号通路:一个有希望的治疗靶点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心理-社会现象,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于2020年将其重新定义为“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
PNAS:新型基因疗法或能通过减少钠离子水平来治疗人类慢性疼痛
来自纽约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基因疗法,其能通过间接调节特殊的钠离子通道来帮助治疗人类慢性疼痛。
《自然·神经科学》:慢性疼痛第一次被“看见”了!
这次人们首次实现长期观察慢性疼痛下的大脑活动,并在其中找到慢性疼痛的生物标志物。Prasad Shirvalkar等人发现,ACC脑区和OFC脑区分别在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个lncRNA突变让她感觉不到疼痛、焦虑和恐惧,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研究团队发现,FAAH-OUT能够调控FAAH的表达,导致FAAH的酶活性水平显著降低。除了导致感觉不到疼痛以外,该研究还确定了其影响伤口愈合和情绪的分子途径,这些途径都受到FAAH-OUT的影响。
Nature:揭示肠嗜铬细胞驱动慢性肠道疼痛和焦虑的机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提供证据表明连接肠道和大脑的特定细胞和神经途径可能是慢性肠道疼痛的原因。这种针对慢性肠道疼痛的新见解为改善肠易激综合征和焦虑的治疗提供了希望。
JCI:科学家发现有望治疗机体内脏疼痛的新型药物靶点
来自托马斯杰斐逊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这种药物的作用方式或许可以在生物学上分开,而这一研究发现或有望帮助开发新型疗法来精确作用除了机体便秘以外的内脏疼痛综合征
华人科学家首次揭示睡眠促进慢性疼痛形成与维持的机制
本研究揭示了NREM睡眠期间PB→aNB→S1通路的过度激活对慢性疼痛发展和维持的重要意义,证明了在NREM睡眠期间进行神经元抑制在缓解持续性疼痛方面效果最佳,为开发新的慢性疼痛治疗方法提供了思路。
Nature Immunology: 真皮巨噬细胞通过SNX25-Nrf2途径调控疼痛敏感性
皮肤经常受到机械创伤的压力。撞击皮肤的感觉刺激由外周感觉神经元编码,可分为低阈值机械感受器和伤害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检测无害的触觉刺激,伤害性感受器只对有害刺激做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