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或对于机体肠道健康至关重要!
来自澳洲莫纳什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一种与哮喘症和过敏症发病相关的白细胞)或许在维持机体健康肠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Theranostics: 高转移乳腺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激活AMPK信号通路促进血管生成
该研究的发现确定了一种新的机制,即胞外EphA2介导的细胞间通讯从乳腺癌细胞到肿瘤微环境中的内皮细胞,从而刺激血管生成和转移。
J Extracell Vesicles: 富含HAX的细胞外囊泡通过调节翻译促进血管生成
鼻咽癌是一种起源于鼻咽粘膜衬里的上皮性癌,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转移性。它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很常见。
Nature子刊: 细胞外波形蛋白模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抗血管生成免疫治疗的靶点
肿瘤微环境(TME)具有高度的免疫抑制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异常的肿瘤血管介导的。由于持续暴露于肿瘤衍生的生长因子,肿瘤内皮细胞(ECs)对炎性细胞因子变得无能,导致血管非黏附,从而逃避免疫。
Nature:科学家利用人类多能干细胞生成3D泪腺类器官!
泪腺是眼睛的主要外分泌腺体。该研究描述了从hiPS细胞和ES细胞产生的泪腺样组织器官。数据表明,泪腺的成熟是在体外三维培养过程中开始的,并在植入后继续在原位进行。
《自然·癌症》:放疗会诱发中性粒细胞组织修复相关反应,促进癌症转移
目前,放疗是肿瘤患者最常规且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约60%癌症患者会接受放疗。随着放疗技术设备及影像技术的更迭,放疗的有效性及可靠性越来越高。尽管如此,放疗过程中对于健康组织的误伤仍然不可避免。组织损伤首先带来炎症反应,但后期就需要启动组织修复。组织修复(再生)需要抑制炎症免疫反应,这跟肿瘤免疫抑制的微环境相似。然而,放射损伤-修复微环境与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仍
血管生成素2/内皮细胞TEK酪氨酸激酶轴控制肿瘤的发生
垂体腺瘤是第三大常见的颅内肿瘤,对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相当大的影响。现在更名为脑垂体神经内分泌瘤(PitNETs),这些肿瘤虽然通常是良性的,但经常侵犯周围结构,无法用标准疗法治愈。
《科学》子刊:科学家发现痤疮新机制,与真皮层成纤维细胞启动反应性脂肪生成有关
一篇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期刊上的文章表示,咱们在治疗痤疮时选择维A酸软膏的理由又要多一个。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Richard L. Gallo和他的同事们发现痤疮发病新机制。当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毛囊时,部分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会启动反应性脂肪生成,分化为前脂肪细胞并分泌抗菌肽cathelicidin,以抵抗细菌感染;同时,大量合成的脂肪会促进痤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