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edicine:复旦大学贾天野团队发现青少年精神健康障碍共有的神经机制
该研究利用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2000人的大型纵向随访队列(IMAGEN),并结合任务态功能连接组学和大脑-行为预测模型,确定了一个可表征长期跨精神健康风险(即跨外化和内化症状)的神经精神病理学NP因子
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贾天野领衔国际合作团队发现青少年精神健康障碍共有的神经机制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10至19岁的青少年人群中,有七分之一患有精神健康障碍;中国2021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16岁的在校学生中,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
《转化精神病学》:解决临床用药难点,回顾20项机器学习预测抗精神病药物预后成效
近日,由意大利米兰大学的Paolo Brambilla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转化精神病学》发表一篇综述型研究,他们回顾了28项利用不同神经影像、神经生理、遗传以及临床特征对不同阶段的SCZ患者的抗精神病药
《柳叶刀》子刊:精神疾病与女性患浸润性宫颈癌风险增加139%有关!
研究发现,与未患精神疾病的女性相比,精神疾病女性患者患浸润性宫颈癌增加139%,癌前病变CIN2+风险增加122%,宫颈检查参与程度降低5.0%。
吴小立/谢黎炜联合综述肠道菌群可能作为联系精神分裂症和肥胖症发病机制的共同枢纽
该综述通过总结近期关于肠道菌群在精神分裂症和肥胖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结果,提供了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肥胖问题的病因学、预防和管理的最新观点和干预措施,并强调了肠道衍生的炎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科学》重磅:科学家终于破解了致幻剂治疗精神疾病的机制!
Olson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破解了致幻剂发挥促神经生长作用的机制,也暗示细胞内5-HT2ARs的天然受体不是5-羟色胺,而是5-羟色胺的甲基化同系物。
Nat Commun:早年间的生活压力或会干扰大脑中奖惩回路的成熟并促进精神性疾病的发生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大脑连接,其或能帮助解释机体早年间的生活压力和逆境如何诱发大脑奖惩回路运行的中断或干扰。
Biol Psych:科学家识别出人类精神分裂症的潜在治疗性靶点
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靶向作用神经元中的钙离子通路或代表了一种治疗罕见精神分裂症形式的潜在治疗性手段。
《分子精神病学》:女性为何更容易抑郁?首个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揭示了抑郁症的性别特异性遗传途径
本研究表明了与人类抑郁症相关的遗传背景存在性别特异性差异,通过性别特异性广义性抑郁GWAS分析揭示了男性和女性的共同和独特的生物学机制,有助于开发性别特异性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