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精神分裂症跨尺度环路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昂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通过融合脑影像和基因组转录组等多组学跨尺度数据,结合机器学习和统计计算方法,围绕纹状体-皮层和皮层-皮层两个脑环路,发展了全新
2023-10-08
剑桥大学科学家发现,抑制消极感受对精神健康有益
传统的心理学观点认为,抑制消极感受对心理健康是有害的,这些感受会留在潜意识中,反弹时造成更大的痛苦[1,2],但这些临床观点与一些神经生物学研究结果不相符,例如,调节右外侧前额叶皮层以抑制刺激性记忆,
2023-10-18
研究揭示植物在捕光态和能量淬灭态间的切换机制
自然状态下太阳光辐照强度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十几倍涨落。植物要维持正常的生长状态,必须能够在低光条件下保持高效捕光和传能(捕光态),又要在高光条件下避免强光辐照损伤(光保护态、能量淬灭态或淬灭态)。植物光
2023-09-14
科研人员利用猕猴高维眼动空间解码精神活性药物的效应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具有破坏力的精神疾病,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目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原因在于无法在病人身上进行各种侵入式的探测。
2023-10-10
《自然·精神卫生》:复旦团队发布首个重度抑郁症的时空分型,可帮助预测疾病走向,指导个性化治疗
本研究利用高质量、大规模的MDD影像队列数据,使用SuStain算法,首次建立了可靠的基于神经病理结构的MDD分型与时空演化轨迹
2023-10-27
Nature子刊:复旦大学郁金泰/程炜团队揭示脑室形态的遗传基础及其与神经精神疾病的关系
根据内表型假设,定义为内表型需满足以下标准:1)可遗传;2)与疾病相关;3)独立于个体的临床症状;4)在家庭中内表型和疾病共分离。
202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