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Immunology:提出安全有效的寨卡疫苗新策略
寨卡病毒是一类蚊媒传播病原,感染孕妇可引起新生儿小头畸形。寨卡病毒会导致婴儿小头症,以及其他不可逆的新生儿严重出生缺陷。此外,它还会与另一种由蚊虫传播的疾病——登革病毒感染诱导交叉反应的抗体响应,增加登革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甚至对人产生致命威胁。理想的寨卡疫苗应该具备以下3个特点:预防寨卡病毒的母婴传播;预防由于寨卡病毒感染引起的登革ADE;预防由于寨卡疫苗
Nature Immunology:研究揭示促进T细胞进入肿瘤新策略
肿瘤免疫治疗是目前发展最快的肿瘤治疗方法之一,但目前只有大约20-30%患者获益,大量研究报道实体肿瘤免疫抑制的重要原因是无或极少抗肿瘤T细胞浸润,而浸润的T细胞以促肿瘤的TH2或者Tregs为主。对于其潜在机制,既往研究主要认为幼稚T细胞更多地被诱导分化为免疫抑制的T细胞(Treg, TH2),CTL和TH1更易被诱导凋亡等。除此之外,是否还存在着其他调控
BJP:对阿片类药物使用障碍的机制和潜在治疗策略的洞察
阿片类药物使用障碍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负担。治疗阿片使用障碍的策略可以分为针对阿片受体系统的策略和针对非阿片受体系统的策略,包括多巴胺和谷氨酸受体系统。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阿片类药物使用障碍的药物包括阿片受体激动剂美沙酮和丁丙诺啡,它们受滥用倾向的限制,以及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曲酮,它们的依从性较差。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更低的滥用倾向和更好的依从性的有
Chem:研究发展对抗耐药菌感染新策略
耐药细菌感染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危机。WHO发布的6种急需研发新药的耐药菌ESKEPA 病原体(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中,有四种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它们能引起致命的传染性疾病。多粘菌素是一种来自芽孢杆菌的环状脂肽,临床上被称为抵抗耐药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多粘菌素的肾毒性副作
普雷斯顿大学:克服癌症紫杉烷耐药性的治疗策略
近日,普雷斯顿大学研究者在Drug Resistance Update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herapeutic strategies to overcome taxane resistance in cancer"的文章。本文就分子机制及其在介导肿瘤对PTX和多西紫杉醇耐药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作者提供了体外和体内实验数据的详细分析,并描述了这些发现在治疗实践
西南交通大学重磅研究:纳米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及可能的治疗策略
人们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加深,极大地推动了RA有效治疗方案的发展。然而,部分患者对现有治疗的反应不足,长期给药或在非靶点分布所伴随的全身毒性,以及由于生物利用度不佳而导致的综合疗效,仍然是RA完全缓解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这些存在的局限性激发了人们对纳米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全面学术研究。为了提高类风湿关节炎(RA)的给药效
意大利帕维亚大学:靶向线粒体伴侣蛋白TRAP1的策略和治疗前景
近日,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研究者在Trends Pharmacol Sci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argeting the mitochondrial chaperone TRAP1: strategies and therapeutic perspectives"的文章。TRAP1是热休克蛋白(HSP)90分子伴侣的线粒体亚型,是多种病理状态下代谢和细胞器稳态的关
研究人员为淋巴结疫苗递送及富集提供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马光辉、副研究员夏宇飞团队联合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庆宏等人,利用自主创新的颗粒化乳液技术构建了用白蛋白稳定的可变形性乳液,显着提升了淋巴结递送效率和免疫应答效果,为疫苗富集至淋巴结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以Engineering the Deformability of Albumin-S
Cancer Discov:科学家有望开发出针对前列腺癌的精准化预防性策略
2021年6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线粒体能提供第一道防线来抵御氧化性压力所产生的肿瘤促进效应;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ancer Discovery上题为“NKX3.1 localization to mitochondria suppresses prostate cancer initiatio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哥伦比亚大学Irvi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发表了“通过综合筛选策略获得催化性能增强的亮氨酸脱氢酶并用于L-叔亮氨酸的合成”的研究成果
近期,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穆晓清团队在亮氨酸脱氢酶的定向进化中取得进展,研究成果“Enhanced catalytic efficiency and coenzyme affinity of leucine dehydrogenase by comprehensive screening strategy for L-tert-leucine synt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