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助力创新成果转化,北生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启用

 2020年6月29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启用典礼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医药科技中心举行。作为中关村发展集团落实《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一项重要举措,此前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园区新投用的医药科技中心5号楼作为北生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百济神州与华辉安健两家公司成为入驻该基地的首批企业。

2020-06-30

国际科研团队发现危害冷杉的植物病原真菌新物种

 俄科院西伯利亚分院网站报道,该分院林业所与瑞典、捷克的联合科研团队发现了危害冷杉的植物病原真菌新物种,最初的病灶于2006年在东萨彦岭发现,而此次发现的冷杉溃疡症状出现在其西部几百公里之外。为避免冷杉林的大面积枯死,科研团队呼吁尽快开展病原真菌新物种的研究,研究其传播状况,评估对其他针叶树种的风险。相关成果发布在“Scientific Repor

2020-05-14

ADC药物研发的关键四要素及发展趋势

ADCs(antibody-drugconjugates)技术是通过linker将单抗和药物分子偶联在一起,利用抗体的特异性靶向运输药物分子到靶组织发挥作用,降低药物的系统性毒副作用,提高药物治疗窗和拓展抗体治疗潜能[1]。血液中循环的ADC与靶抗原结合后,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被内化。内化的复合物随后进入内体-溶酶体途径,大多数情况下,先被转运至早期的

2020-05-09

中国科研团队实现准确刻画阿尔茨海默病脑活动和脑网络异常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该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联合多家医院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多中心脑功能影像,利用脑网络组图谱准确刻画阿尔茨海默病(AD)脑活动和脑网络异常。这也是该团队继基于多中心的功能磁共振阿尔茨海默病脑活动改变研究和基于海马影像组学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识别的研究之后,在阿尔茨海默病的脑影像异常表征上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后续还将集

2020-05-09

科研人员发展了一种新型溶瘤病毒

恶性胶质瘤是最致命的脑部原发性肿瘤,约占颅内恶性肿瘤的80%。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效果十分有限,患者生存期仅为12-15个月。最近,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崔宗强团队发现肠道病毒71型(EV-A71)具有针对恶性胶质瘤的溶瘤活性,将其发展为一种新型的溶瘤病毒。研究成果在Molecular Therapy(《分子治疗》)杂志发表

2020-05-02

MMW Report: CDC发文总结肠道感染与病原菌稳定性趋势

根据5月1日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由8种病原体引起的肠道感染的发生率在2019年有所增加或保持稳定。

2020-05-02

研究揭示美国COVID19流行趋势

自2020年1月20日在华盛顿州发现美国首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COVID-19)以来,在短短2个多月的时间里,全美已发现将近50万例病例。考虑到检测能力的局限性,真正的病例数量可能要更高。

2020-04-15

流行病学研究揭示COVID在意大利伦巴第地区的早期流行趋势

根据最近发表在预印本学术平台arXiv网站上的一篇文章,来自意大利博科尼大学,米兰大学等机构的研究者们揭示了在首例病例确诊之前,意大利境内伦巴第(Lombardy)早期的COVID19流行趋势。

2020-04-05

新冠肺炎疫情把科研推上“云端”

美国威斯康星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戴夫·奥康纳清晨收到在伦敦的一名合作伙伴发来的论文预印本。这项研究在中国完成,两人通过企业协同云端办公软件Slack讨论了一上午。下午2点,奥康纳打开高清会议系统GoToMeeting,和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讨论改进研究计划,他们希望构建一个灵长类动物模型来研究新冠病毒。疫情之下,科研人员实地研究与交流受限。但很多人如奥康纳

2020-03-17

科研加速,让生物试剂与材料进出口再无阻碍 ---生物谷专访北京天元广德经贸有限公司

架起中国科研加速的绿色桥梁近年来,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给全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而作为在产业一线从事生产开发和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院校老师),他们最大的痛点是“进口生物材料费力费时”。一方面,各国为潜在生物安全隐患,加大了生物材料跨境运输的监管和审批力度;另一方面,传统的外贸人员不懂“生物材料”复杂的专业知识,懂生物的专业人员又欠缺“外贸合规”知识。这

20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