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Immunol:特殊酶类或能抵御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从而保护机体皮肤免受损伤
2021年5月28日 讯 /生物谷BIOON/ --人体会不断暴露于多种环境因素中,比如病毒、细菌和真菌等,但这些微生物似乎并不总是会引起机体皮肤的反应,而机体皮肤的职责是检测并保护机体免于外源性危险之中,其通常能够容忍暴露于环境中的多种微生物和化学物质;截止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这是怎么发生的,即为何机体皮肤不会持续报警并发炎?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
Nat Commun: 病原体寻找宿主细胞的"统计学"规律
在细菌感染宿主的整个过程中,病原体如何正确定位宿主细胞一直以来是一个十分令人感兴趣,但同时没有得到清晰揭示的问题。以往研究推测趋化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似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最近一项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研究中,来自法国蔚蓝海岸大学(Université Côte d’Azur)的Fernando Peruani
病原菌感染快速诊断研究取得进展
世卫组织专家估计,到2050年,抗生素耐药导致的死亡人数可能会大幅增加。导致耐药菌出现和蔓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治疗感染类疾病时存在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的情况。目前,病原菌感染在临床的检验流程如图1所示,需要3至7天才能从病人标本中分析出病原菌鉴定和抗生素药敏的结果。快速检测感染细菌的药敏特性对确保有效抗生素的使用和减少对广谱药物的需求发挥关键作用。那么,应如
解读新型病原体是如何诱发结直肠癌发生的?
2021年3月25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NAS上题为“Analysis of chronic inflammatory lesions of the colon for BMMF Rep antigen expression and CD68 macrophage interaction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国癌症研究
植物-病原菌互作的营养转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院士团队与马里兰大学萧顺元教授团队合作在New Phytologist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tSTP8, an endoplasmic reticulum-localized monosaccharide transporter from Arabidopsis, is recruited to
Science:破解病原菌III型分泌系统效应物网络
2021年3月17日讯/生物谷BIOON/---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耶尔森菌在内的许多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的感染都依赖于通过III型分泌系统(T3SS)注入效应物。这些效应物通过多种机制劫持细胞过程,包括分子模拟和多样化的酶活性。虽然体外分析表明,不同的效应物可以表现出互补、相互依赖或拮抗的关系,但大多数体内研究都集中在不同的效应物对发病机制的贡献
绘制理解大流行病动态的流行病学蓝图,有助应对SARS-CoV-2等病原体
2021年2月15日讯/生物谷BIOON/---数十年来,科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一直在发出警报,敦促政府官员为不可避免的病毒大流行做好准备。像“流感病毒”这样看似温和的传染病和像埃博拉病毒这样致命的传染病都提供了充分的警告,然而政府官员似乎对应对COVID-19措手不及,准备不足。三位面向未来的研究人员和政策专家(即下文中的Tanja Stadler、Linf
明年1月1日起,一大批抗癌原料药、罕见病原料药将零关税
12月23日,财政部发布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2021年关税调整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显示,自2021年1月1日起对883项商品(不含关税配额商品)实施进口暂定税率;自2021年7月1日起,取消9项信息技术产品进口暂定税率,其中,涉及医疗方面,明确对抗癌药原料(盐酸米托蒽醌)、罕见病药原料(青霉胺)、恩格列净、阿托伐他汀钙、维格列
非洲病原体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获Illumina、Oxford Nanopore等多家机构投资
近日,非洲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及非洲联盟委员会联合启动了一项病原体基因组计划(Pathogen Genomics Initiative , PGI),旨在通过配备工具、培训和数据基础设施的跨大陆综合实验室网络,充分利用关键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增强病原体疾病监测和公共卫生合作。目前,这项为期四年的测序项目已获得高达1亿美元的资金支持,资金来源包括比尔和
Nat Med:科学家成功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识别人类体液中的病原体
2020年11月1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metagenomic sequencing)或能快速检测人类体液样本中的病原体,文章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他们如何对多种人群开展宏基因组测序检测,其中大部分人群都是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