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临门全稻原米:从“吃饱吃好”向“吃得健康”的转变
中国大米的品牌路在何方?以往,在所有的农产品中,也许只有大米是最难建立强势品牌的。原因有二:一是很多大米厂商对大米的质量控制参差不齐,未必能够做到从源头到货架的全程管控;二是行业技术门槛低,缺乏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创新。近日,中粮福临门大米率先突破困局,在上海世博会推出比普通白米更多的保留营养的“全稻原米”产品。
Nature Communications:短花药野生稻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稻属是从事植物比较、进化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理想系统。野生稻蕴含着宝贵的基因资源。为了更好地利用稻属的野生资源,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Rod Wing教授在2009年发起了国际稻属基因组计划(I-OMAP),旨在构建稻属所有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比较、进化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遗传发育所在“稻花香2号”分子改良研究中取得进展
“稻花香2号”是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主栽品种,也是目前我国最优质的粳稻品种。该品种的常年种植面积在120万亩左右,占第一积温带水稻栽培总面积的80%。受市场对优质米的消费需求影响,由该品种引导的大米加工销售企业最多时达到450家,目前仍然有240多家企业以该品种为经营主体,成为黑龙江省五常市农业经济中最具特色的引领产业。 作为优质特种香稻,“稻花香2号”自2000年开始在第一积温带推广种植。
杂交育种 VS. 转基因育种
近日,关于杂交育种 VS. 转基因育种的争论不绝于耳,尤其是袁隆平谈转基因争议:“人民不是小白鼠”引起国内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欢迎各位谷友从严肃、科学的角度来探讨此话题。
PNAS:杂交水稻新技术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上海烈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利用一种光照控制的雄性不育系:水稻花粉碳饥饿突变体(Carbon Starved Anther,CSA)的突变,可生成用于杂交水稻制种的新光敏核雄性不育系。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上海交通大学*张大兵教授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梁婉琪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杂交育种VS 转基因育种
超级杂交稻“冠军组合”首次公开亮相
PNAS:陈欣等揭示稻鱼共生系统可持续的生态机制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历史悠久,延续了1200年,2005年被联合国列入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浙江大学陈欣教授研究团队经过6年的试验研究,揭示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及资源的互补利用是稻鱼共生系统可持续的重要生态学机制。
科学家开发出可助蓄水杂交草
英国近年来饱受洪水泛滥之苦,科学家为此开发出一种可增加土壤蓄水能力的杂交草,能将水流量减半,有效帮助防洪。 英国詹姆斯·赫顿学院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科学报告》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研究了数百种草的杂交结果,发现一种由黑麦和牛毛草杂交出的新草种可大幅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这种杂交草的草根能深入土壤,草根结构可在土壤中形成更多小孔,从而增加其蓄水量。实验显示,种植这种新草的土壤可将水流量减少约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