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野生稻并不“野”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储成才研究组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野生稻基因组中有着人工选择驯化的痕迹,他们巧妙地证实有大量栽培稻基因流入野生稻群体。日前
小麦远缘杂交及着丝粒结构功能研究获进展
小麦与黑麦的杂交工作始于19世纪70年代,英国A. S. Wilson以小麦为母本、黑麦为父本进行属间杂交获得真正的属间杂种,杂种高度不育。1888年,德国育种家W. Rimpau在普通小麦与黑麦的杂种不育株的一个穗子上得
全国人大代表赵治海:扩大杂交谷子种植面积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 有"杂交谷子之父"之称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所长赵治海提出将谷子列入主粮、扩大杂交谷子种植面积的建议。赵治海介绍,谷子是我国传统作物,历史上我国种植面积
PLoS ONE:癌细胞可以与白细胞融合成具有转移和增殖能力的杂交细胞?
一项由耶鲁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研究发现黑素瘤细胞和白细胞融合形成了具有转移能力的杂交细胞。这项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黑素瘤及其他肿瘤如何从实体瘤转移,并为治疗癌症转移提供了一些新线索,这项研究于最近发表在《PLOS ONE》上。
OGT拓展Cytocell肉瘤荧光原位杂交探针组合
英格兰牛津2016年12月15日电 /美通社/ -- 新增三款肉瘤探针,成为市场上最大的探针组合 分子遗传学公司Oxford Gene Technology(牛津基因技术公司,简称OGT)已拓展其用于病理学的Cytocell Aquarius®系
袁隆平团队正研究第三代育种方法发展杂交水稻
袁隆平近日透露,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正在积极研究第三代育种方法。因为兼容前两代的优势,这意味着或将培育出更高产、优质、抗性更好的杂交水稻。第一代杂交水稻采用的是“三系法”,通过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
核酸突变分析方法抉择: PCR、杂交、NGS?
日前,以"精细管理、精准医疗"为主题的2016届CSCO学术年会在厦门落下帷幕,精准检测作为临床实践中实施精准医学的第一步,成为本届CSCO学术年会的热点话题。来自不同企业的分子诊断技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面对新技术与成熟技术的较量,在"精准医学"时代下,如何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实现精准治疗成为新医学形态下人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动请辞湖南政协副主席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享誉世界,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成绩斐然,他在政协的任职时间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资料显示,今年86岁高龄的袁隆平,从1988年1月开始担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到今年主动请求辞职,这位耄耋之年的老
Nature Communications:短花药野生稻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稻属是从事植物比较、进化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理想系统。野生稻蕴含着宝贵的基因资源。为了更好地利用稻属的野生资源,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Rod Wing教授在2009年发起了国际稻属基因组计划(I-OMAP),旨在构建稻属所有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比较、进化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遗传发育所在“稻花香2号”分子改良研究中取得进展
“稻花香2号”是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主栽品种,也是目前我国最优质的粳稻品种。该品种的常年种植面积在120万亩左右,占第一积温带水稻栽培总面积的80%。受市场对优质米的消费需求影响,由该品种引导的大米加工销售企业最多时达到450家,目前仍然有240多家企业以该品种为经营主体,成为黑龙江省五常市农业经济中最具特色的引领产业。 作为优质特种香稻,“稻花香2号”自2000年开始在第一积温带推广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