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设计出快速自愈的活体材料
自修复材料并非是近些年来才提出的概念。美国某服饰品牌此前就推出过能自动修复的衣服材料,其原理非常简单,只是通过提高线的强度,使铁钉插入后不能将线割断而只是把线拨开。然而这样的材料其局限性很大,面对如锐器等造成的割裂,其修复功能便不再能发挥作用。此后,科学家将目光投向纺织品的涂层材料上。鱿鱼的环齿蛋白(SRT)蛋白具有“自愈”性能,在带
研究人员设计“变构+竞争”双重作用模式的高选择性RIPK1抑制剂
细胞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是一种受控的细胞坏死方式,受体相互作用激酶1(RIPK1)在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程序性坏死通路中发挥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开发靶向RIPK1的高活性、高选择性抑制剂能够为炎症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脓毒血症等的治疗提供新途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周兵、唐炜、许叶春研究团队,以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糖基化酶碱基编辑器的机器学习研究中获进展
碱基编辑技术可实现精确的碱基转换,当前,有三类碱基编辑器被广泛应用,包括胞嘧啶碱基编辑器(cytosine base editor,CBE)、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denine base editor,ABE)、糖基化酶碱基编辑器(glycosylase base editor,GBE)。2020年,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
研究人员设计光动力催化剂可提高产生化合物反应产率
通过模仿光合作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型光催化剂,可吸收光并用来驱动各种化学反应。这种被称为生物混合光催化剂的新型催化剂含有一种捕光蛋白,可吸收光并将能量转移到含金属的催化剂上。该催化剂可用于合成药物或将废物转化为生物燃料等有用化合物的反应。通过用光代替有害条件和试剂,光催化可使制药、农用化学品和燃料合成更加高效、环保。
全球首个可自我繁殖的活体机器人问世,AI 立了大功
在我们眼中,机器人从来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可以让机器人既强壮又灵活。而现在,一种新型异种机器人已经诞生,来自美国佛蒙特大学、塔夫茨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了有史以来第一款可自我繁衍的活体机器人,它完全打破了人们对于机器人的固有印象,并且有望在未来为外伤、先天缺陷、癌症、衰老等提供更直接、更个性化的药物治疗。这项研究成果以
基于机器学习开发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衰老评估指标
近日,德睿智药团队与浙江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在《Frontiers in Medicine》(影响因子5.1)联合发表论文。该研究使用机器学习(ML)方法建立了一个基于中国中老年人群的生物年龄测量方法,并证明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生物年龄与疾病发生率及死亡率间存在密切联系,同时发现基于机器学习的生物年龄相较于以往方法具有优势。德睿智药团队负责该研究的建模
Cell:科学家成功设计出一种新型的毒蕈碱M1受体激动剂 有望潜在治疗阿尔兹海默病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上题为“From structure to clinic: Design of a muscarinic M1 receptor agonist with potential to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格拉斯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取得了从实验室到床边的突破
新酶设计方法研究获进展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绿色环保等优点,但存在催化底物类型有限、立体/区域选择性不高等缺点。对天然酶进行设计改造,提升其工业应用属性,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近年来,定向进化(directed evolution)已被证明是有效的酶改造手段。而定向进化技术背后的科学规律仍有待进一步探索。酶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进化能力
磁控连续体微型机器人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纳米自动化课题组在磁控连续体微型机器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A Flexible Magnetically Controlled Continuum Robot Steering in the Enlarged Effective Workspace with Constraints fo
哈佛医学院权威盘点:过去10年,医疗机器人最重磅突破有哪些?
机器人学是一门具有前瞻性的学科,旨在帮助人类克服一些重大挑战。然而,在医疗机器人领域,清楚地了解研究界最近取得的成就,以及这些工作在临床需求和商业化方面的地位,对于规划未来发展路径十分重要。近日,哈佛医学院通过一篇综述文章分析了过去十年医疗机器人领域的八个关键研究主题,通过搜索标准确定了十年中被引用最多的论文,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种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