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受奖励生活经历或会在睡眠状态下被优先重放并巩固到记忆中!

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旨在调查机体在睡眠期间大脑选择将要被重新处理的记忆的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大脑更倾向于优先巩固具有高度动机相关性的记忆或生活经历,即那些与奖励相关的记忆。

2021-08-31

Environment Int:生命早期暴露于烟草烟雾或会加速机体生物学衰老

来自庞培法布拉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生物性衰老的加速或与孕期和儿童早期接触烟草烟雾以及室内接触炭黑有关,本文研究中,科学家们首次评估了早年间大量的环境暴露与儿童机体表观遗传年龄之间的关联。

2021-08-31

SCI IMMUNOL:约1%60岁以下危及生命COVID-19男性患者具有X-连锁隐性TLR7缺乏症

SARS-CoV-2感染过程中的个体间临床差异很大,危及生命的COVID-19肺炎的最大风险因素是年龄。该研究之前测试了重症流感和重症COVID-19可以是等位基因的假设,并表明危及生命的COVID-19肺炎可由控制Toll样受体3(TLR3)和干扰素凋节因子7(IRF7)依赖型常染色体基因的罕见先天性错误而引起I型干扰素(IFN)免疫。

2021-08-28

生命科学变革:自动化+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游戏规则”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愈加火热,已成为主导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正如中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刘慈欣所描述的那样,人工智能所开启的这条进化之路将比自然进化快千百倍。

2021-08-17

JCI:识别出危及生命机体坏死性软组织感染新型生物标志物

2021年7月22日 讯 /生物谷BIOON/ --坏死性软组织感染(NSTIs,Necrotizing soft-tissue infections)是一种能快速进展的感染类型,患者经常会并发败血症休克以及较高的死亡率;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但由于患者初期症状的模糊不清,常常给疾病的早期诊断带来了一定困难。快速的诊断对于及时干预治疗细菌性软组织感

2021-07-21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崔隽课题组揭示选择性自噬通过降解TBK1维持免疫平衡新机制

固有免疫是宿主防御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感染病毒后,机体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毒的DNA或RNA,从而快速启动固有免疫和抗病毒反应,抑制病毒的复制,进而有效清除入侵的病毒。在感知危险信号后,调控细胞抗病毒免疫的关键激酶TBK1(TANK-binding kinase 1)被激活,并进一步磷酸化转录因子IRF3,使其入核,诱导下游干扰素的产生。TB

2021-07-25

NEJM:“袋鼠式护理”,挽救更多宝宝生命

据数据显示,我国早产发生率约为7%,每年约有120万名早产儿出生,位居全球第二位。5月31日,我国全面开放三孩政策,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或将增加。为减少早产儿死亡和残疾,早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南建议,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母乳喂养,并推广“袋鼠式护理”,以降低早产儿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及出院后的再入院率。

2021-05-31

医疗器械进口替代,却替代不了德尼培医疗对生命敬畏

“我以前经常到医院和医生、护士进行交流,甚至会进入重症病房。如果没有亲眼看到,你远远无法想象那些病患以及他们家人的痛苦。这些对德尼培医疗来说,太重要了——医疗器械的质量保障,就是企业对病人的一种承诺!”当笔者在拜访德尼培医疗在2021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的展位时,眼前这位高高瘦瘦的受访人的一席话,让人肃然起敬。

2021-05-19

放线菌生命暗物质生态功能与进化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放线菌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极为密切的微生物类群,其强大的代谢活性为人们所共识。目前对可培养放线菌资源和次级代谢产物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较多,但对放线菌生命暗物质的研究相对匮乏。对于放线菌生命暗物质的研究,将为人们打开另一扇放线菌知识的大门,帮助人们揭开放线菌生命暗物质的神秘面纱,同时对积累放线菌遗传信息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文均教授课题组研究表明

2021-05-09

三个实例:“基于动力学数据科学”在生命科学中应用

  21世纪以来,生物大数据在量(多数据种类,海量样本数,多时间点采样等)、质(高时空精度,单细胞测序等)两方面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生命科学的进步,也为生物医学问题的模型建立、数据分析,以及预测和控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生物学数据研究方法大多基于数据的静态统计信息,即“基于统计学的数据科学”(statistics-based

202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