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Science子刊揭示吡喹酮针对寄生扁虫离子通道的作用机理
四十多年来,人们一直不了解吡喹酮的作用机制。在两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和德克萨斯生物医学研究所的两个独立研究团队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
Current Biology:全寄生植物盾片蛇菰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复制机制与转录模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寄生植物通过吸器从寄主植物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是一种独特的生活习性,该习性在被子植物中独立起源了十二次,产生了4500多种寄生植物。寄生植物通常表现出营养器官退化、叶绿素部分或全部丢失、基因组特化等特征。研究寄生植物的基因组特征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寄生习性的进化机制。植物细胞内有三大基因组,即核基因组、质体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目前寄生植物的基因组研究主要聚焦于
Science:肠道杀菌蛋白SPRR2A在肠道蠕虫感染时保护肠道屏障
SPRR2A是一种肠道抗菌蛋白,与以前发现的任何哺乳动物的AMP都不相关。SPRR2A通过塑造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限制革兰氏阳性菌的致病性感染来促进肠道先天免疫。SPRR2A功能的一个独特方面是它在肠道蠕虫感染期间的重要作用。尽管这种感染降低了一些肠道AMP的表达,但SPRR2A的表达被肠道蠕虫感染期间产生的2型细胞因子选择性地增加。SPRR2A保护肠道屏障
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全寄生虫疫苗 或有望提供广谱的抗疟效果!
来自格里菲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开发抗击疟疾的新型疫苗研究上又迈出了重大一步,文章中,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能够冻干的广谱疟疾疫苗,其非常适合于在疟疾流行的国家中使用。
宿主免疫和肠道细菌之间的合作对于抑制蠕虫引起的结肠炎至关重要
通过寄生虫感染抑制炎症的研究一直忽视了健康的一个关键决定因素:肠道微生物群。蠕虫感染引起宿主微生物群组成的改变:其结果之一是肠道代谢组(如短链脂肪酸(SCFAs))的改变。蠕虫诱发的肠道微生物组(组成和代谢物)变化的功能影响知之甚少
研究发现蠕虫免疫逃避新机制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寄生虫病创新团队揭示扁形动物蠕虫免疫逃避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据介绍,蠕虫是一类分布广泛的寄生虫,影响深远,全球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人群感染过蠕虫。由于长期的共进化关系,蠕虫具有对宿主免疫的显着调节能力,这是寄生虫长期寄生和免疫逃避的重要基础,但迄今为止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红细胞和裂殖子表面新表征的疟疾抗原可诱导寄生虫抑制抗体
尽管在流行地区进行了数十年的密集公共卫生干预,但恶性疟原虫(Pf)每年仍夺走超过四十万条生命,全球抗击疟疾的努力遇到了对一线抗疟药物和杀虫剂迅速出现的耐药性。
PNAS:研究揭示传粉榕小蜂从互惠共生向欺骗寄生演化的机制
互惠共生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在相互合作中受益,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往研究发现互惠共生从不同尺度上影响全球生态过程,而物种间互惠关系的获得、维持或丢失的演化机制仍是未解之谜。榕树-传粉榕小蜂在繁殖上高度依赖,形成了严密的、颇具代表性的互惠共生系统。榕属植物具有独特的隐头花序结构,依赖专一的榕小蜂传粉,榕树为传粉榕小蜂提供繁殖场所及食物,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