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Biol:与帕金森病相关的LRRK2基因突变导致大脑中的铁错误定位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的Mark Cookson及其同事们发现一种常见的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基因突变驱动铁在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中错误定位。这一结果可能有助于解释这种疾病中受影响的大脑区域中有毒铁的积累,并为开发旨在校正这种铁转运缺陷的疗法提供基础。
Current Biology:研究发现我国家马体高变异的主效基因突变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成功解析了我国家马体高变异的主效基因突变,并发现该突变最早出现在距今2300年蒙古帝国时期的古马群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据蒋琳研究员介绍,我国家马遗传资源极其丰富,特别是分布在我国西南山区的矮马,体高不足100厘米
Horticulture Research:酸浆属果实进化发育基因组变异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茄科酸浆属(Physalis)宿存花萼在受精后随浆果发育迅速膨大,形成“中国灯笼”或膨大花萼综合征(ICS)这一创新形态,包裹浆果。然而,酸浆属果实形态、生化特性及其起源背后的遗传基础有待探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贺超英研究组等合作完成了毛酸浆(Physalis pubescens syn. P. floridana)基因组的组
Cell子刊: 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表观基因组异质性的内在基因组特性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hiPSCs)因其表观异质性而表现出不同的分化潜能,除了印迹和X染色体等研究充分的成分/染色体外,其分化程度/属性尚不清楚。
Molecular Ecology:漾濞槭保护基因组研究与保护策略制定方面取得进展
漾濞槭(Acer yangbiense)是2003年发表的云南省特有物种。由于生境退化、种群和数量稀少,在《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规划纲要(2010-2020)和紧急行动计划(2010-2015)》中,漾濞槭被列为急需采取紧急拯救保护行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团队从2009年起,系统开展了漾濞槭
研究揭示麂属动物染色体融合的分子机制及其基因组三维构象的演化
麂属动物是鲸偶蹄目、反刍亚目、鹿科、麂亚科下的一类哺乳动物,属内各物种间差异巨大的染色体数目而受到生物学家关注,是研究哺乳动物成种机制和染色体演化的优异模型。小麂、黑麂是我国特有的物种,黑麂和贡山麂是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麂和贡山麂都有8条(雌性)和9条(雄性)染色体,它们的核型却不相同,而小麂有46条染色体。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多种
BMJ:所有婴儿都应该在出生时进行基因组测序吗?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BMJ上题为“Should all babies have their genome sequenced at birth?”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围绕这一话题开展了辩论。
泛生子为万例EGFR突变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免费基因检测服务
随着医学的进步,肺癌的治疗从传统病理分型指导的放化疗模式,逐渐转变为分子分型指导的靶向治疗模式。为了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计划精神,辅助临床医生对肺癌诊疗方案的制定,实现诊疗规范化,最新版《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0版)》提出,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不仅要依据病理诊断的结果,更要遵循基因检测后才可使用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的原则,即靶向治疗,检测先行。
Cell:新研究构建出人类基因组中的单细胞染色质图谱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为人类基因组构建出单细胞染色质图谱。染色质是真核细胞中发现的由DNA和蛋白组成的复合物;在某些细胞核内,关键基因调控元件所在的染色质区域以开放的结构出现。在不同人类组织类型的细胞中精确地确定这些可访问的染色质区域将是理解基因调控元件(非编码DNA)在人类健康或疾病中的作用的重要一步。
中国热科院牵头发布椰子高质量基因组
近日,中国热科院椰子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联合海南大学、广西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 Genome Biology(影响因子:13.58;中科院一区)上发表题为“High-quality reference genome sequences of two coconut cultivars provide insights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