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Res:同济医学院学者发现巨噬细胞分泌外泌体促进结直肠癌转移侵袭
2018年11月8日 讯 /生物谷BIOON/ --临床和实验证据都表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能够促进癌症发生和进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巨噬细胞如何调节结直肠癌转移还没有得到完全揭示。最近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王桂华等人发现M2型巨噬细胞能够通过分泌外泌体与结直肠癌细胞进行交流影响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ancer Research上。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发现M2巨噬
《自然》: 同济大学发现cGAS酶有致癌风险
同济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戈宝学教授,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毛志勇教授研究团队合作首次系统阐释了cGAS完全独立于DNA识别功能的细胞核内的全新功能,为基于干预cGAS进入细胞核而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10月25日,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今天凌晨,Nature杂志社给研究团队发来邮件称,该论文还将被国际
我国同济大学科学家发现cGAS在细胞核中竟促进肿瘤产生
2018年10月28日/生物谷BIOON/---2012年,环GMP-AMP合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 cGAS)的发现引发了科学探究的风暴,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已针对它发表了500多份研究出版物。在正常条件下,DNA被紧密地包装在细胞核中并受到保护。DNA没有理由会在细胞周围自由移动。当DNA片段最终逃离细胞核并进入细胞质中时,这通常表明存在着一些不祥之兆,比如来自细胞
同济大学刘琦教授课题组在WIREs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探讨基于人工智能深度生成模型的药物研发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小分子设计以及新药研发是制药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人工智能技术有望缩短药物研发时间,减少药物研发成本。近日,刘琦教授课题组受邀在国际计算化学领域著名期刊WIREs系列刊物《WIREs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Science》发表长文,系统探讨了基于深度生成模型(Deep Generative Models)进行药物研发的计算问题。深度生成模型是近年来人
从“干细胞研究”走向“干细胞制药” 百年九芝堂——做全球再生医学的领先者
2018年9月14日,传统中药制药企业九芝堂发起设立的九芝堂雍和启航基金,与位于美国生物药谷圣地亚哥的有着十余年干细胞研发、生产、营销历史的美国Stemedica细胞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国Stemedica公司)签署投资协议。按照协议的约定,九芝堂美科(北京)细胞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芝堂美科)将引进全球顶级干细胞企业的干细胞生产技术及制备平台,用3-5年的时间,在北京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
众大咖齐聚一堂分享高明远识:干细胞转化医学瓶颈重重,“行业列车”开往何方?
专访武汉同济医院李斌主任——基因治疗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作为由生物谷主办的2018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研讨会的特邀嘉宾,李斌 教授将在5月17到18日的研讨会上给大家带来精彩演讲,本次会议将推动基因编辑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基因编辑技术在转化医学领域的应用、探讨基因治疗的临床发展路径,包括法规, 伦理,技术, 定价策略等。生物谷:李教授您好,很荣幸能够邀请到您参加2018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国际研讨会。我们了解到您首创的基因治疗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中
同济大学女教授首次证明中医用药剂量的科学性
中华传统医学的用药科学吗?同济大学女教授的研究给出了答案:不同于西药高剂量化合物的单一作用,中药的用药本质上是低浓度化学品的混合联合作用,由此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可依据环境化学品领域近年来热门的‘Hormesis(毒物兴奋效应)’确证中医用药科学性”这一新观点。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林志芬教授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药理毒理顶级学术期刊“Phar
同济大学陈义汉院士破解心脏病学难题的逐梦之旅
人的一生可以悠然漫长,数十载寒暑易节倏忽而往;人的一生也可以在转瞬之间命若游丝,短促到分秒必争。与死神赛跑的博弈,正是医院的“生死场”中每天都在上演的人间悲喜剧。陈义汉教授至今难忘做实习生时的一段经历。他曾遇到一位处于休克昏迷的患者,生死只在一线之间。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阅读有限的临床化验单,进而凭借缜密的逻辑推理,他迅速做出诊断——夹层动脉瘤破裂、急性心包填塞。及时而准确的诊断为
同济大学刘琦教授课题组在Cell旗下刊物《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发表论文系统探讨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预测的计算生物学问题
肿瘤免疫治疗被认为是近年来癌症治疗手段中最有希望的方法之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 blockade)通过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通路,激活免疫细胞消灭肿瘤。虽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类肿瘤治疗中表现出了令人振奋的临床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会出现响应率低,个体化差异大等临床问题。如何基于特定的biomarkers以及计算模型,对于肿瘤患者进行有效的个体化的免疫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