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和中科院大学合作发现,肠道菌转化产生的共轭亚油酸可诱导一种特定类型的抵抗病原体的免疫细胞
,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个新的肠道微生物调控免疫的机制,有助于帮助肠道抵抗病原菌感染。Kasper教授指出,饮食-微生物-免疫系统三者相互作用的更多例子尚未被揭示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途径非常复杂,但是通过研究
2023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医药生命科学领域194人入选!
8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提名工作结束。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有效候选人名单。
Neuron: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杨帆团队揭示大脑对骨代谢的调节
这表明,该研究有望为精准调控中枢神经以干预内分泌激素水平提供一种新策略,为深入理解机体维持骨稳态的机理,探索骨质疏松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PNAS:中科院陈春英课题组揭示肠道菌群能够将外源性碳纳米材料发酵成短链脂肪酸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Chen Chunying)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肠道菌群能够将外源性碳纳米材料(carbon nanomaterial)作为碳源发酵成短链脂肪
中科院团队揭示细胞「内卷」机制,能防止机体出现肿瘤或病变,为大脑皮层发育带来全新概念
发现每个神经干细胞的评分高低与 Axin2 水平呈负相关,而与 p53 信号通路、压力相应通路、蛋白折叠通路的激活水平呈正相关。
Nature子刊: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傅雄飞团队利用定量合成生物学探索细胞命运决定新机制
该研究运用造物致知的研究范式,通过定量实验和数理模型,深入探索细胞生长速率对经典人工合成基因线路——互抑制回路【1】——的双稳态性的影响,发现了不同基因的表达量对生长速率呈现不平衡、不同步的响应,进而
Life Medicine|中科院秦建华团队重磅综述: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多学科交叉促生物医学发展!
类器官技术目前被认为是现有非临床试验方法的替代品,它可能成为从非临床试验到临床试验的桥梁,弥补目前非临床动物模型产生的局限性。因此,类器官技术正被应用于各种研究领域,随着类器官技术的发展,它已与生物工
中科院心理所合作研究揭示音乐感知的文化特异性
音乐在人类社会中已有悠久的历史,并随着社会变迁与文化互融共生,共同支持人类的日常生活。虽然常说“音乐无国界”,但不同地域和生存环境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进而影响音乐的种类与风
天津药物研究院刘昌孝院士从天然来源中寻找到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辐射防护成分
随着放射医学、核工业技术的发展,航空航天和核军事活动的频繁,以及大规模核泄漏的发生,一些放射性沉淀物伪装成主要营养物质,在动植物中以超长周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