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契合人体生物钟的晚餐时间」研究表明:吃晚餐应在睡前四个小时,且晚餐后至少间隔2小时再睡觉,可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和患癌风险
这两项研究结果不仅为晚餐时间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更是敲响了生物节律健康管理的警钟。它提醒我们,顺应自然的节奏,调整饮食习惯,对于维护血糖平衡和预防慢性疾病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2024-06-02
Nature子刊:王帆/常凌乾/钟晓兰团队开发超分辨光子力显微镜,实现单分子超微生物力学检测
该实验表明在水溶液中纳米颗粒与DNA分子是具长程作用力的。该技术为探究生理环境中生物分子的长程相互作用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2024-06-17
《自然·生物技术》:9分钟区分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AI工具诞生了!
结果显示,iSTAR不仅准确性更高,而且速度更快。使用乳腺癌数据集进行分析时,XFuse需要1969分钟,而iSTAR仅需9分钟,比XFuse快了213倍。
2024-02-12
Science子刊揭示:大脑设定进餐时间的关键神经元,调节生物钟与代谢健康!
“到点吃饭”跟“饿了再吃”到底哪种行为更健康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但其实这在我们前期的推送中其实已经给出过类似的答案:每天晚上9点前吃饭,综合癌症风
2023-09-11
科研人员揭示新的植物生物钟周期精细调控因子
生物钟作为植物细胞内在计时机制,通过协调基因表达的节律性和代谢稳态等,使植物更好地适应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昼夜性和季节性环境变化。当植物内源生物钟系统和外界光-暗周期相一致时,植物会获得最佳生长,因此
2023-06-30
Nature:从结构上揭示生物钟定时机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创新的低温电镜技术,确定了黑腹果蝇的昼夜节律光传感器及其靶标的结构。这一发现有助于阐明昼夜节律背后的机制,为处理时差、失眠和其他睡眠障碍提供新的希望。
2023-05-05
Science:李慧艳/张学敏团队发现“有形”生物钟,为节律紊乱相关疾病治疗开辟了全新途径
该研究发现大脑视交叉上核(SCN)神经元的初级纤毛是调控机体节律的细胞器,揭示出“有形”生物钟的存在及其节律调控机制。
2023-06-05
使用FDA批准的药物抑制生物钟基因,可以改善伤口愈合疤痕
这项研究表明,两种已被FDA批准的化合物能够抑制在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表达的核心昼夜节律基因Npas2的表达,能够在不损害成纤维细胞的情况下,减少了多余的胶原蛋白合成,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疤痕形成。
202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