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ence子刊:利用脂质体纳米颗粒递送靶向IL1RAP基因的CRISPR/Cas9,可让白血病干细胞无处可逃

2021年6月18日讯/生物谷BIOON/---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一种侵袭性的血癌,只有28%的AML患者能够存活5年。作为一种异质性血液恶性肿瘤,AML以异常增殖和分化受损为特征,是成人急性白血病的主要类型,在美国所有白血病亚型中死亡人数最多。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和韩国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攻击白血病的最新方法,该方法有点像消灭蟑螂。它是一个

2021-06-18

Nature发布PSCK9碱基编辑疗法最新数据:一次注射PCSK9降低约90%,持续长达10个月

PCSK9(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型)能参与调节肝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的生命周期。研究发现,人体中PCSK9的功能获得性突变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有关,而PCSK9的功能丧失性突变则会导致LDL胆固醇浓度降低,能预防冠心病,这使得PCSK9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一个十分有吸引力的靶点。PCSK9在肝脏中高表达,理论上,一次性

2021-06-21

Nature:从2003年到2019年,全球陆地蒸散量增加10%

2021年5月28日讯/蒸散(ET)是从地表散发的水蒸气通过植物蒸腾的总通量,是陆地上全球水循环的第二大组成部分,仅次于降水(Pr)。在不断变化的气候下,全球水循环量可能会增加,因而对全球陆地蒸散量的准确量化十分必要。由于观测和测量全球尺度的陆地蒸散量难度较大,通常使用模型、遥感来模拟验证。然而,这些方法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如模型结构、升级到全球水平的观测结果

2021-05-31

柳叶刀:泽韦奇单抗抑制IL-6显著降低高危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通常以中、老年居多。但是,近年来,也多见于青壮年人群。大量的研究表明,IL-6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动脉粥样硬化高风险但没有系统性炎症疾病的个体中,抑制IL-6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Ziltivekimab(泽韦奇单抗),是一种针对IL-6配体的人单克隆抗体。与其他临床可用的IL-6抑制剂不同

2021-05-30

生物谷推荐:5月必看的重磅级研究Top10

转眼间5月份已经接近尾声了,这个月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一下呢?小编根据本月新闻的类型、热度和研究领域筛选出了本月的重磅级研究Top10,与大家一起学习。【1】Science子刊:我国科学家开发出比CAR-T细胞疗法更有效摧毁实体瘤的STAR-T细胞疗法doi:10.1126/scitranslmed.abb5191当前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

2021-05-29

礼来IL-23p19抑制剂mirikizumab治疗克罗恩病(CD):持续有效改善疲劳症状!

mirikizumab是一种人源化IgG4单克隆抗体,靶向结合IL-23的p19亚基,开发用于多种免疫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等。

2021-05-25

艾伯维IL-23抑制剂Skyrizi治疗克罗恩病(CD):高比例患者实现临床缓解和内镜应答!

2项研究中,2种剂量Skyrizi均达到了临床缓解和内镜反应的主要终点。

2021-05-27

PNAS:ICOS和IL-10协同作用以促进宿主-微生物群落的共生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结果显示:ICOSLG(编码可诱导的共刺激配体ICOSL)是炎症性肠病的易感基因。 ICOSL与树突状细胞中模式识别受体信号的增强,CD4 T细胞诱导IL-10的产生以及针对特定抗原的高亲和力抗体的产生有关,所有这些都可能解释其参与胃肠道炎症的机制。

2021-04-07

一种用于结核病诊断的新型ESAT6-CFP10皮肤测试评估

2021年5月22日讯/世界上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罹患结核病。据估计,结核病感染者一生中罹患结核病的风险为5-10%。为了到2035年实现世卫组织终结结核病战略,应对结核病感染库至关重要,因为它大大增加了全球结核病负担。目前,诊断结核病感染的方法是有限的。该研究目的是评估新型ESAT6-CFP10(EC)皮肤测试对中国成人结核病感染的诊断准确性和安全性。

2021-05-24

JCEM:晚餐摄入含有全碳水化合物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性饮食或让心脏病的发病风险降低10%

2021年5月30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有研究证据表明,宏量营养素(macronutrients)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和食物来源上都在心血管疾病(CVD)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仅有有限的研究分析了不同质量的宏量营养素的摄入时间与人群机体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日前,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Endo

202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