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靶向心肌线粒体的PET/荧光双模态小分子成像探针取得进展

   临床上常用X线、CT、磁共振、超声和放射性核素显像作为心血管病的诊断手段。其中,核素显像可从心肌代谢方面评估心血管症状,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但存在半衰期短、成本高等缺陷,导致核素显像应用受限,临床上迫切需求新型PET心脏功能显像剂的出现。在前期研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分子影像中心发现吲哚乙烯喹啉盐F16类化合物是一

2021-12-31

研究揭示Cds2调节线粒体磷脂含量和线粒体功能影响非酒精性肝炎NASH快速发生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包括一系列肝损伤,从单纯脂肪变性到非酒精性肝炎(NASH),后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HCC)。目前,NAFLD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除非存在继发性饮食或化学肝毒性损伤,常用的遗传小鼠模型不会自发进展到肝纤维化、硬化和肝癌。因此,创造严重疾病表型(如纤维化和HCC)快速进展的遗传模型,对于理解该疾病的发病致病机制以及评估

2021-12-13

肝细胞源性外体miR-27A通过抑制PINK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激活MAFLD中的肝星状细胞

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中,外泌体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肝细胞(HCs)和肝星状细胞(HSCs)之间的串扰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2021-12-30

Current Biology:全寄生植物盾片蛇菰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复制机制与转录模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寄生植物通过吸器从寄主植物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是一种独特的生活习性,该习性在被子植物中独立起源了十二次,产生了4500多种寄生植物。寄生植物通常表现出营养器官退化、叶绿素部分或全部丢失、基因组特化等特征。研究寄生植物的基因组特征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寄生习性的进化机制。植物细胞内有三大基因组,即核基因组、质体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目前寄生植物的基因组研究主要聚焦于

2021-12-22

Science:揭示细菌利用可交换的防御基因对抗噬菌体攻击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微生物学家Martin Polz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如今研究了细菌如何抵御病毒捕食者,即噬菌体。该研究表明,细菌具有专门为防御噬菌体而设计的可交换的遗传因子,使细菌群体能够令人惊讶地迅速转换其先天免疫力。

2021-10-25

METTL8介导的线粒体tRNA M3C修饰平衡线粒体翻译

线粒体包含一种特殊的翻译机制,用于合成线粒体编码的呼吸链成分。线粒体tRNAs(mt-tRNAs)也是由线粒体DNA产生的,类似于它们的细胞质对应物,是转录后修饰的。

2021-11-25

上海药物所合作揭示肾小管损伤的线粒体稳态失衡新分子机制

  肾小管上皮细胞主要由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供能,易受缺氧、缺血等病理性条件影响。目前已发现在多种因素导致的AKI中,肾小管内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发生显着病理性变化。线粒体生物合成以及损伤后的线粒体自噬流是肾小管损伤修复的关键环节,但学界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线粒体自噬和稳态失衡调控模式认知匮乏,极大限制了肾小管损伤的修复策略与保护措施。近日,上海

2021-12-04

研究人员揭示肾小管损伤的线粒体稳态失衡新分子机制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一种急性肾功能紊乱,以血浆肌酐和尿素氮明显增加,同时尿输出量明显降低为特点。AKI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荟萃分析表明全球成人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颇高,面对严峻的AKI流行病学现状,尚没有可明显改善AKI,或增强肾脏修复功能以缓解AKI进展至慢性肾病(Chro

2021-12-02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Met磷酸化Fis1促进线粒体分裂和肝细胞癌转移

MET酪氨酸激酶是一种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受体,在肿瘤生长、转移和耐药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是高度动态的,处于分裂和融合状态,以维持一个功能正常的线粒体网络。线粒体动力学失调与许多癌症的进展和转移有关。

2021-12-15

上海交大揭示海洋噬菌体受DNA磷硫酰化修饰激活的分子机理及其在dnd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影响

近日,国际重要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深部生命国际研究中心肖湘团队的研究成果“The origin and impeded dissemination of the DNA phosphorothioation system in prokaryotes”。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蹇华哗副研究员、博士毕业生许冠鹏、

202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