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制备出纳米级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中心研究员王俊峰和福州大学教授张腾合作,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制备出纳米级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nano-HCA@BG),该生物玻璃不仅大大降低了硼酸盐生物玻璃的生物毒性,提高了玻璃的生物兼容性,并且显着促进了硼酸盐生物玻璃对皮肤修复的效果,有望成为下一代皮肤伤口修复敷料。相关成果发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激凝素1通过直接共激活NF-kappaBp65并增强其转录活性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的生长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乳腺癌中最具挑战性的亚型。人们在探索TNBC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面做了各种努力。在此,作者报道了激凝素1(KTN1)在TNBC中作为致癌启动子的新功能。KTN1在TNBC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或腔内或Her2亚型,且KTN1高表达的TNBC患者预后较差。在功能研究中,KTN1基因的敲除抑制了TNBC在体内外的增殖和侵袭,而过表达KTN1
Science:泛素化对于热休克后细胞活性的恢复至关重要
2021年6月29日讯/生物谷BIOON/---为了应对许多类型的应激,真核细胞启动了一种适应性的和可逆的反应,包括下调关键的细胞活动,同时将细胞质中的mRNA封存到称为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的结构中。伴随着这些应激反应的是泛素化的全局性增加,传统上人们认为这种情形是由于需要降解错误折叠或受损的蛋白质。然而,人们还没有详细表征泛素组(ubi
植物内生及根际菌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研究中取得进展
植物内生、根际菌与植物宿主一起构成了复杂的动态微生态系统,这些与植物关联的微生物资源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发挥着诸多生态学或生物学功能,使得植物内生、根际菌成为发现新颖活性天然分子的重要微生物资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胜雄带领的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植物内生、根际微生物资源的活性天然产物
长庚大学:博莱替尼通过抑制Src家族激酶磷酸化和活性减轻中性粒细胞炎症和肺损伤
中性粒细胞过度激活在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博莱替尼(Bletinib(3,3’-dihydroxy-2’,6’-bis(p-hydroxybenzyl)-5-methoxybibenzyl),)是1983年首次从白头翁中提取的一种天然联苄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和抗有丝分裂活性。在本研究中,作者评价了博莱替尼对人中性粒细胞炎症和脂多糖(
Theranostics:STK39通过磷酸化增加SNAI1活性促进乳腺癌侵袭转移
Snai1被广泛认为是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主要驱动力,与乳腺癌的进展和转移有关。这种致癌作用与翻译后修饰密切相关,特别是磷酸化,它控制其蛋白水平和亚细胞定位。虽然多种激酶参与了SNAI1稳定性的调节,但SNAI1在肿瘤中稳定的确切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作者的研究表明,STK39是SNAI1稳定性的关键介质,并与促进转移的细胞过程有关,强调STK39-SN
Imbruvica+Venclexta固定疗程一线治疗:优于苯丁酸氮芥+obinutuzumab方案!
与苯丁酸氮芥+obinutuzumab方案相比,I+V方案表现出更优的无进展生存(PFS)益处。
PNAS:丁酸盐增强CPT1A活性促进脂肪酸氧化和iTreg分化
诱导型调节性T细胞(ITreg)在免疫抑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维持免疫稳态起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Treg分化与代谢重新编程,特别是脂肪酸氧化(FAO)中的重新连接之间存在联系。以往的工作表明,丁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短链脂肪酸(SCFA),很容易通过微生物发酵从富含纤维的饲料中产生,它对维持肠道内环境稳定至关重要,并能够作为HDAC抑制剂上调组蛋白乙
B7-H3 ADC临床数据出炉:抗肿瘤活性初显
B7-H3是免疫调节分子B7家族成员,在多种实体瘤中过表达,并与疾病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相关,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有限。肿瘤表达B7-H3可抑制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有证据显示,B7-H3高表达与NSCLC患者对PD-1抗体无应答有关,此外,该蛋白高表达还与卵巢癌中CD8 T细胞浸润降低以及耗竭有关。除了免疫抑制作用,多项研究显示,B7-H3还具调节肿瘤代谢
研究揭示植物与微生物群落β多样性对氮沉降响应机制的差异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环境变化将可能改变长期演化形成的植物-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对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功能产生深远影响。以氮沉降为例,氮沉降上升严重威胁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已有研究表明,氮沉降造成植物和微生物物种丧失(α多样性的下降),群落结构(β多样性)发生改变。然而,学界尚不清楚氮沉降如何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