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溥渊教师周维民发文医学影像顶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该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周维民教授主导,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生物工程系系主任Mark Anastasio教授合作完成。
华科同济医学院团队发现,肺癌与心血管疾病会互相增加发病风险
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则认为,CVD和肺癌之间称不上“互为因果”,但二者在发病风险因素、炎症、代谢和免疫机制层面,肯定有许多相互影响的地方,这些也都是未来科研的潜在着眼点。
《自然·通讯》:强过传统标志物!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团队发明早期乳腺癌血检新方法
王传新/杜鲁涛/李娟团队基于PBMCs的4个DNA甲基化标记物,开发了一种便捷、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乳腺癌无创检测方法——BC-mqmsPCR。重要的是,BC-mqmsPCR对于早期乳腺癌和体积较小的
国家纳米中心研究人员提出纳米材料医学功能预测的理论模型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高兴发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团队,通过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迭代,在纳米生物效应的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系统的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实现纳米材料医学功能筛选的催化信号转
显著提高老药新用研究效率:罗成/张豪/孙爱华合作开发转化医学药物发现新工具
新工具OTTM的开发,不仅能够大大节省人工查询的时间,也能够把组学数据中可用于转化医学研究的药物,在一次实验中批量发现,显著提高团队在开展老药新用研究中发现效率。
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者们揭示了膀胱癌的治疗靶点
膀胱癌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全球约有57万新诊断病例,20万人死亡。近30%的BCA患者在最初诊断时存在肌肉侵袭性肿瘤和晚期。
科学家发现,相比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ADepT更有效、更便宜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结束时和长期随访中,ADepT在建立幸福感和减少抑郁症状方面不逊于CBT,甚至可能比CBT更有效,且具有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如果这些结果能够在后续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复
NEJM综述:人工智能在分子医学中的应用
在过去的十年里,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在规模上测量基本生物过程的能力。由此产生的数据量需要越来越多针对多维生物数据集分析的机器学习方法。
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者们揭示了靶向DDK的概念可以提高肝癌的免疫治疗效果
肝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高度侵袭性肿瘤,已被公认为全球第七大常见恶性肿瘤和第四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尽管近几十年来,肝细胞癌的临床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根治性切除、介入治疗、肝移植到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
《自然·医学》:老年人有一门业余爱好很重要!16国研究显示,有爱好的老年人不易抑郁,健康状况、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更高
反面例子是经历了十年紧缩政策的英国,当局削减了对儿童、住房、文化、环境规划以及特定公共卫生和社会保健服务的投入,再加上福利制度的倒退,这可能限制了部分群体参与爱好活动的机会,并扩大了健康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