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杨黄恬:干细胞与心肌修复:进展与挑战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中由于心肌梗死引起心肌细胞丢失和瘢痕形成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高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已成为我国重大健康问题,并且呈现发病人群持续增加、年轻化等趋势,给我国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虽然传统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的应用改善了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但无法修复坏死心肌细胞和逆转纤维疤痕, 只能延缓而不能阻止心衰的发生。因此寻找更有效的减轻心梗后细胞损伤与死亡、改善病变心肌血供、重建心肌的治疗手段是这一领域的前沿热点和探索目标。

近年的大量研究提示干细胞在治疗心梗后心肌病中的应用价值,但其临床应用仍有待开展一系列的基础和临床前的研究。在此将讨论近来在干细胞/祖细胞定向分化和动物与人心梗后心肌病治疗的研究进展和走向临床应用有待解决的问题。

2015-07-31 课时:40分钟

黄平平:干细胞治疗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试验开展和相关进展

黄平平,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等引起的下肢血管病变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传统治疗手段常常无效,故截肢率高,预后较差。

目前,国内外报告应用自体干细胞治疗下肢血管病变已广泛开展,并取得较好疗效。随着干细胞基础研究的进展,发现包括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等异体的干细胞治疗下肢血管病变也有效,而且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但是由于国家干细胞政策、伦理、临床风险等原因,开展异体的干细胞治疗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试验面临着诸多困难,很难获得批准。

我们正在开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试验研究,本次研讨会向参加会议的同道们汇报一下相关内容、体会和进展。

2015-08-05 课时:0分钟

黄平平:干细胞治疗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试验开展和相关进展

黄平平,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等引起的下肢血管病变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传统治疗手段常常无效,故截肢率高,预后较差。

目前,国内外报告应用自体干细胞治疗下肢血管病变已广泛开展,并取得较好疗效。随着干细胞基础研究的进展,发现包括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等异体的干细胞治疗下肢血管病变也有效,而且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但是由于国家干细胞政策、伦理、临床风险等原因,开展异体的干细胞治疗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试验面临着诸多困难,很难获得批准。

我们正在开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试验研究,本次研讨会向参加会议的同道们汇报一下相关内容、体会和进展。

2015-08-05 课时:54分钟

曾春雨:充质干细胞微泡对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机制

曾春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心血管病专科医院院长、重庆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总后科技新星、重庆市学术带头人、长江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主席。

目的: 研究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微泡(BMSC-MV) 对小鼠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用含10%FBS 的DMEM-F12 培养BMSC,细胞融合90% 时收取细胞培养上清,经梯度离心法获得BMSC-MV。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与BMSC-MV 共培养,用Transwell 和细胞划痕实验观察HUVEC 的迁移情况;用H3 渗入和CCK8 技术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用管形成和基质胶栓实验进一步检测BMSC-MV 作用后血管新生变化;Q-T PCR 检测BMSC-MV 中的mir-RNA210 的表达情况。

结果:经Transwell 和细胞划痕实验证实,与对照组比较,BMSC-MV 作用于HUVEC 后,细胞的迁移速度明显增快,大约为20-30%。同时,H3 渗入和CCK8 检测显示:BMSC-MV 能够促进HUVEC 的细胞增殖。管形成和基质胶栓检测结果显示:BMSC-MV 通过促进HUVEC 的增殖和迁移,进而促进HUVEC 的血管生成,且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管生成具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应用Q-T PCR 检测显示BMSC-MV 中miR-210 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BMSC-MV 能够促进MI 后的血管新生,其作用是通过mir-RNA210 抑制下游靶基因EFNA3 的蛋白表达进而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

2015-08-06 课时:36分钟

齐念民:干细胞制备过程工程

齐念民,上 海交通大学药学院任职教授、博导。齐念民教授二十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哺乳动物细胞生物反应器培养工程”的研究, 其为目前制约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技术瓶颈之一。

通过建立具过程标准的“工程可描述化、数学可定义化、工程参数可控化、高质、高效”体外干细胞产业化制备过程,提高干细胞药物临床前和临床试验评价的过程量化水平。

2015-08-07 课时:31分钟

项春生:间充质干细胞在常见难治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潜能

项春生,浙江大学医学部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现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973 计划席科学家。

2015-08-10 课时:34分钟

赵春华:重大疾病治疗的干细胞药物品种临床试验研究及其制药工艺标准化研发

赵春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国 家杰青获得者。

多组织器官病理损伤或功能障碍一直是人类健康面临的主要危害,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外科重建和药物治疗等效果有限。干细胞研究是未来解决之一难题最有希望手段,在未来国家科技战略转型、地方高新科技产业升级中起到关键性推动和示范作用。

课题以重大疾病为导向,建立创新干细胞药物技术开发和评估标准体系; 开展多个干细胞治疗药物品种临床前和安全性、有效性临床试验研究。课题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主持研发,联合了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上海儿童医院、华西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国内多家医院和多家从事干细胞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企业进行攻关。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开展针对心肌梗死、重症肌无力等重大疾病的干细胞新药品种的临床试验,建立支撑临床应用产品开发的关键技术,通过建立骨髓、脂肪、经血等不同来源的成体干细胞快速筛选、分离培养、扩增、冻存复苏、体外诱导分化、细胞特征鉴定、细胞生物学效力评估等新药研制开发必须满足的体外操作关键工艺技术及质量标准,并在国家指定的临床研究基地开展干细胞治疗新药品种临床试验研究,最终建成干细胞药物、技术标准、临床应用等多平台集成的系统创新体系。

2015-08-19 课时:32分钟

卫立辛:肿瘤微环境与肿瘤干细胞的桥梁--细胞自噬

卫立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肿瘤免疫与基因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期以来从事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基础研究,目前关注于干细胞和炎症在肝癌发生发展中作用。

肿瘤发生(tumorigenesis)是正常细胞在各种压力的刺激下发生诸多基因和表观遗传的变异,逐渐形成癌细胞并最终发展为肿瘤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许多细胞内在机制的变化,以及细胞与周围微环境联系的改变。

加深对该过程的了解,对于预防肿瘤的发生以及再发或复发具有重要意义。众多研究表明,自噬不仅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还表现出抑癌和促癌的双重性。研究表明,自噬在肿瘤发生的整个阶段,始终起着保护细胞的作用,但在早期和晚期又分别主要发挥抑癌和促癌的不同作用,这主要与其保护对象的转移有关。

在肿瘤发生的早期,自噬更多的是通过抑制炎症、维持细胞基因组稳定性、促进损伤细胞衰老和抑制p62的累积,保护正常细胞维持稳定,抑制其向肿瘤细胞的转化。而在肿瘤发生的晚期,初始的肿瘤细胞已经形成,这个过程更多的是初始肿瘤细胞在相对贫瘠的环境中不断生长转化,最终形成肿瘤的过程。

自噬在这个过程中则主要通过帮助肿瘤细胞抵御内外界压力和支持肿瘤细胞的旺盛代谢模式来促进肿瘤细胞的存活和增殖。因此,在肿瘤发生的过程这样一个适者生存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两次与自噬相关的筛选。在早期,自噬能力出现障碍的正常细胞会更加容易向肿瘤细胞转化。而在晚期,自噬能力较强的初始肿瘤细胞反而会更加容易在恶劣的微环境中存活,并累积更多的突变从而发生进一步的转化。当然,不同的肿瘤类型、不同的肿瘤微环境可能也会导致情况有所不同。

2015-09-06 课时:44分钟

贾立军:Neddylation蛋白修饰-CRL 泛素连接酶通路调控肿瘤细胞自噬应答的机制与潜在应用

贾立军博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针对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通路进行抗肿瘤分子靶点发现”等研究工作。

相关研究在 J Natl Cancer Inst(JNCI)、Cancer Research、Clinical Cancer Research、Autophagy、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Cell Death & Disease、Int J Cancer和J Biol Chem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40篇、获邀参编英文专著4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2196,31071204,30500637,81172092)、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2CB910302,课题负责)、上海市卫生局A类重点项目 (2010012)、上海市“浦江人才 ”资助计划(12PJ1400600)和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资助计划等科研项目。

学术兼职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领域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评审专家和十余种学术期刊审稿专家。荣获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和上海市浦江人才等荣誉称号。

2015-09-09 课时:40分钟

胡苹:肌肉干细胞与肌肉损伤个体化治疗

胡苹,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获得学士学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Stony Brook分校-冷泉港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

成体干细胞负责哺乳动物出生后组织和器官的再生。这些细胞通常处于静息状态,在损伤等外界条件刺激下进入增殖和分化状态,并最终再生出需要修复的组织。

成体干细胞是再生医学治疗中很重要的细胞来源,但是成体干细胞移植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干细胞在植入体内后很快进入静息状态,无法再生出所需要的组织。成体干细胞是如何在静息、增殖、分化状态之间相互转换,从而满足生物体组织再生的要求的,目前还所知甚少。

我们利用肌肉干细胞为模式系统,研究信号传导系统与转录调控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成体干细胞命运决定的关系。最终能够促使更多的成体干细胞在临床移植后进入增殖、分化状态,实现组织器官的再生。

2015-09-15 课时:4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