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高峰:浓缩灌流培养方法在细胞培养工艺中的应案例和应中的初步成本分析

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和应,浓缩灌流培养技术(Concentrated Perfusion)在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生产中日渐成熟。作为国内第一家CMO公司,我们应Refine Technology的ATF系统,对生物类似抗体药的工艺进行改造,应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和浓缩系统,开发了新的浓缩灌流工艺,细胞密度达到160X10E6/ml,抗体蛋白产量达到20g/L。

生物类似药物未来市场竞争激烈,而生产产量的提升意味着产品成本的降低。对于浓缩灌流培养技术对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初步的估算和分析。这项技术在抗体类药物大规模生产,尤其是生物类似药物大规模生产应方面将具有广阔前景。

2015-07-10 课时:44分钟

如何你的大脑控制他人的手臂

格雷格·盖奇希望让人们都能接触了解脑神经科学。在这个有趣,略带诡异的实验演示中,这位脑神经科学家,TED高级研究员,使一个简单,廉价的DIY工具组,剥夺了一位观众的自由意志。这不是一个室内魔术;它真的发生了。你只有亲眼所见才会相信。

2015-07-15 课时:6分钟

杨代常: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与应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重组药蛋白质的市场需求,DNA重组技术已在许多宿主中得到应。植物种子是经济重组药物生产的一种具有吸引力的生物反应器。

现在我们研发出了一种基于水稻种子的、具有成本效益的重组蛋白质生产平台。水稻胚乳细胞表达技术平台由重组蛋白质高效表达技术和下游加工工艺等两部分关键技术组成,采了水稻胚乳细胞特异性表达、在蛋白体中定向储存和目的基因密码子优化等技术。

目前已成功表达各种重组蛋白如人乳铁蛋白(80KD),人血清白蛋白(65KD),人抗胰蛋白酶(55KD)和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7kD)。融合技术也在水稻种子平台中被成功来高效表达小分子多肽,如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7kD)。所有表达的融合或非融合的蛋白质都已被证明了体内和体外的生物活性。此外,重组蛋白质的下游工艺,例如纯度在99%以上的人血清白蛋白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很容易地开发和按比例放大。

通常,OsrHSA(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可以作为无血清培养基添加物于细胞培养当中,特别是于培养干细胞,培养杂交瘤以产生单克隆抗体以及生产疫苗,或作细胞冷冻保护剂。目前的数据表明,领先的重组蛋白质生产平台,具有表达量高、成本低、遗传稳定性良好、工艺简单、规模化容易和绿色环保的特点。

2015-07-17 课时:47分钟

周大鹏:糖基化大分子作为免疫识别的靶点研究和应转化医学

糖复合物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产生的生物大分子,是生物能量储备和释放的主要介质,是生命中信息交换和进化过程中各种生物互相对话,互相影响的通讯编码, 更是肿瘤和感染类疾病中介导致病细菌,病毒,和癌细胞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的主要生物大分子。

随着系统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糖基化大分子在免疫系统的奥秘和功能逐步被破解。最典型的科学发现是,治疗抗体IgG分子的Fc段N-糖链,影响Fc和Fc受体(FcRIIIa)的作,从而影响抗体的ADCC效应。Fc段糖链还通过影响 Fc和补体分IgG子C1q的作,影响抗体的CDC效应。MS to the n 离子阱质谱技术的发明,推动了Fc段N-糖链的精确结构分析。糖链的生物酶学合成的研究,为改造抗体IgG分子的Fc段N-糖链提供了技术路线。

Zhou lab 研究该领域两个关键科学问题: 1) 糖复合物分子结构的组学研究,2) 识别糖复合物结构的受体蛋白的基因组学研究,结构生物学研究,以及信号传导的机制。预期目标是,发现有效激活免疫系统的糖复合物的空间结构,疾病模型中的最佳免疫攻击靶点,以及受体识别的规律。

2015-07-22 课时:11分钟

王君:临床应规模的干细胞培养方案

颇尔过滤器(北京)有限公司产品的成果展示,PALL规模化细胞生产工作站可从接种、增殖、收获、滤过等方面对细胞生产提供全面支撑。

2015-07-23 课时:26分钟

朱剑虹:细胞治疗和细胞器置换技术于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的预防和治疗

The current cell therapy aims at restoring neural regeneration and replacement of lost neural cells within the appropriate time window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Furthermore, neurorepair attempts to restore retinal neuron axonal function in the optic nerve injury in those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visional impairment.

Mitochondria – bacteria sized cellular organelles residing in most of our cells-- convert fuel from food into the body's most biologically useful form of energy or ATP. Only in the past few years, with advances i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 have we appreciated the complexity of genetic mechanisms and cl inical presentations in mitochondrial disorders. For example, large numbers of mitochondria DNA (mtDNA) deletions in brain and muscle, become fatal or in young adulthood with epilepsy, while a maternally inherited point mutation in patients with 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a cause of blindness in young adults. Mutated mtDNAs may also have roles in the progressive symptoms of late-onse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such as Parkinson's and Alzheimer's diseases.

Currently, these diseases are refractory or incurable; however, nuclear genome transfer between patients' and healthy eggs to replace mutant mtDNAs holds promises. Considering that a polar body contains few mitochondria and shares the same genomic material as an oocyte, we perform polar body transfer to prevent the transmission of mtDNA variants.

We compa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germline genome transfer, including spindle-chromosome transfer, pronuclear transfer, and polar body transfer, in mice. Genetic analysis confirms that the F1 generation from polar body transfer possesses m i n i m a l d o n o r m t D N A c a r r y o v e r . M o r e o v e r , t h e m t D N A g e n o t y p e r e m a i n s stable in F2 progeny after polar body transfer. Our investigation demonstrates that promising pre-clinical studies of cell therapy have been translating partially into positive outcomes in clinical trials, and mitochondrial replacement has great potential to prevent inherited mitochondrial diseases.

2015-07-30 课时:50分钟

项春生:间充质干细胞在常见难治性疾病治疗中的应潜能

项春生,浙江大学医学部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现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973 计划席科学家。

2015-08-10 课时:34分钟

周国华:个体化药中的药物基因组学与药物代谢组学

周国华, 南京总医院(南京大学附属金陵医院)药理科主任,主任药师,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另被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

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发现,药物代谢酶、药物作靶点或药物代谢相关转运体等编码基因上的基因多态性,会导致不同人对同一种药物代谢速度的差异。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全基因组分析平台成为研究基因与表型间关联的有效工具,筛选与药物不良反应和疗效相关的基因标志物。

美国FDA已批准近百种标签中包含药物基因组学信息的药物。但个体差异的形成不仅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同样也会受到后天多样的环境因素影响,因此以基因组学为基础的个体化医疗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在药物研究和疾病诊疗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应

发展了药物代谢组学,即通过代谢组学手段,描绘病人个体复杂细致的代谢轮廓,提供对疾病表型的更加详实的描述,以此为依据,预测或评估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能力,从而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给药剂量,实现个体化治疗。本报告将介绍我们将药物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于个体化药物治疗的研究结果。

2015-08-11 课时:30分钟

黄民:药物基因组学在免疫抑制剂个体化药中的应

黄民,中山大学药学院院长、中山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传统的“千人一面”药物治疗模式下药物的有效率仅为25%-80%,且有5%-7%的住院患者发生过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临床上虽进行常规的治疗药物监测(TDM),但由于存在滞后性,部分患者可能在TDM之前就已出现不良反应,因此TDM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探索出造成药效学/药动学个体差异大的原因,在药前制定适合该患者的个体化给药方案才是最有效的解决途径。

多年的研究发现20%~95%的药物反应和处置的个体差异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因此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体、药物靶点的遗传多态性是个体化药的研究热点。随着药物基因组学以及DNA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遗传因素指导临床药的药物越来越多,截至目前,美国FDA已经为超过130个药物的标签中增加了药物基因组学生物标志物信息,但种族间遗传因素的巨大差异不容忽视。

本实验室近十余年来与临床紧密合作,开展有关中国人群个体化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演讲者将着重介绍免疫抑制剂等个体化药的最新研究结果。

2015-08-24 课时:40分钟

姜红:个体化药基因诊断行业趋势及其产品临床应

姜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和德国双医学博士学位。

随着药物研发和对疾病认知的深入,尤其是随着各类组学的发展,以及新型检测技术的出现,个体化治疗日益成为临床研究的焦点。基于药物代谢酶的临床个体化药不仅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决策、药监测、甚至预后的个体化判断都起到关键作

CYP2C19基因检测主要针对临床使的多种药物代谢(药物种类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增加),重点应于氯吡格雷、质子泵抑制剂、抗真菌药物、抗抑郁和抗癫痫药物的剂量指导;ALDH2基因检测主要针对硝酸甘油和酒精代谢的指导,减少因药无效导致的意外死亡,指导与酒精、乙醛相关肿瘤的预防;华法林敏感性基因检测主要指导医生对不同的患者决定合适、安全的剂量,降低出血并发症的风险;MTHFR基因型检测主要于卒中及H型高血压的筛查,同时对生殖中心及妇幼系统的病因筛查和疾病预防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015-08-27 课时:4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