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巍维:丙酮酸激酶M2亚型在EGFR促进的癌症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
肿瘤细胞,即使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仍倾向于利用糖酵解的方式代谢葡萄糖,在摄取大量葡萄糖的同时排出大量的乳酸,这个现象被称为“Warburg效应”。可以肯定的是,糖酵解赋予了肿瘤细胞独特的生长优势,但这种优势形成的内在机制仍不清楚。
有研究认为,肿瘤细胞利用大部分葡萄糖代谢中间产物合成生物大分子(氨基酸,核酸以及磷脂),从而支持肿瘤细胞的快速生长。我们的研究则发现糖酵解以另外一种全新机制赋予肿瘤细胞生长优势。
本报告将以丙酮酸激酶M2(PKM2)为切入点,围绕细胞核内PKM2的功能,着重探讨了PKM2的“非代谢”功能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赵志刚:神经电生理检查在疑难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的应用解析
赵志刚,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河南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86-1987年在上海瑞金医院全国内分泌学习班进修;1992-1999年,留学日本。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卫生科技领军人才,日本客座教授,中心实验室主任,科研外事处处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学会主任委员。
邢婉丽:分子诊断的官产学研用实践
邢婉丽: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全国生物芯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黄民:药物基因组学在个体化用药中的应用
传统的“千人一面”药物治疗模式下药物的有效仅为25%-80%,临床上虽进行常规的治疗药物监测(TDM),但由于存在滞后性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探索出造成药动学及药效学个体差异的原因从而实现个体化用药才是最有效的解决途径。
多年的研究发现20%~95%的药物反应和处置的个体差异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因此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体、药物靶点的遗传多态性是个体化用药的研究热点。随着药物基因组学以及DNA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遗传因素指导临床用药的药物越来越多,截至目前,美国FDA已经为超过130个药物的标签中增加了药物基因组学生物标志物信息,但种族间遗传因素的巨大差异不容忽视。
本实验室近十余年来与临床紧密合作,开展有关中国人群个体化用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演讲者将着重介绍他克莫司、环孢素A、华法林、环磷酰胺等个体化用药的最新研究结果。
王景林: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病原微生物鉴定上的应用与前景
王景林: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毒素学实验室主任。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及军队重点等20余项科研课题。
近年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技术在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上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
采用全细胞分析方法,将微生物培养物简单处理后直接点样,在基质辅助下获取未知微生物样本的全细胞蛋白质谱图,每个质谱蛋白峰代表微生物细胞经激光解析后产生的不同碎片分子,不同的属、种甚至不同株的微生物都有各自的特征性质谱蛋白峰,通过检索已知微生物的蛋白指纹图谱数据库,从而可以实现微生物的快速检测、鉴定和分型以及进化树分析。
我们利用MALDI-TOF MS技术在病原微生物试验研究,结合国内外的最新进展,介绍MALDI-TOF MS技术在病原微生物鉴定领域的应用与前景。
徐沪济:利用大样本进行中国汉族人风湿病的免疫遗传学致病机理研究
徐沪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现任风湿免疫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徐教授长期工作在临床和科研第一线,对多种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医学研究方向主要是临床免疫学。
徐沪济教授以“利用中国大样本对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进行研究”为主题,介绍了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对身高的影响,以及调节性淋巴细胞对淋巴因子分泌的影响。尤其是对风湿病致病机理的探索、靶向治疗的探索以及新型CD4调节性T细胞在AS中的作用分析。
谭建明:基质血管组分的研究与应用
谭建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主任、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
基质血管组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SVF)是指脂肪组织去除成熟脂肪细胞后,所获得的具有干细胞特性的基质细胞团,是一组混合细胞群体。
众所周知,干细胞强大的损伤修复能力、多向分化潜能已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并成为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中理想的工程细胞。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来自脂肪的SVF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它富含间充质干细胞,具备干细胞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的功能;此外,SVF细胞群还富含内皮足细胞、调节性T细胞等多种组分,相互结合,发挥协同效应,有助于移植细胞的存活和发挥生物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个体化治疗新趋势,SVF来源于自体组织,不需要体外特殊处理,无免疫原性和伦理学问题,安全性好,是个体化治疗的理想载体。因此,SVF成为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研究的新焦点。
研发新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应对现代医学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重大疑难疾病,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SVF具备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等多方面功能,为治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方法和手段,对提高人类生活水平、造福人类健康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徐国彤:干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脂肪干细胞的干预效果及作用机制
徐国彤,医学博士、药理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医学生命科学学部副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同济大学医学院眼科研究所所长。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和视网膜色素变性(RP)为主的视网膜变性疾病是全球性最重要的致盲眼病,且缺乏有效治疗办法。近年来,应用视网膜下腔移植干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在动物研究乃至初步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为这类患者带来了希望。
本研究中,我们以脂肪来源的干细胞(ADSCs)作为供体细胞,利用RCS大鼠为视网膜变性的模型,开展了视网膜下腔移植干预治疗研究。ADSCs来自临床经知情同意后患者废弃的脂肪组织并经过必要的分离纯化,并在不同时间点对ADSCs的干预效果进行临床判定,包括ERG检查确认细胞移植对大鼠视功能的改善情况。
同时,对移植后细胞的存活、迁移、组织整合、细胞分化、细胞因子分泌等指标及其对视网膜组织和细胞影响进行判定。结果表明,ADSCs对RCS大鼠视网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对其视功能有支持和重建作用。同时,对ADSCs治疗视网膜变性作用的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
研究结果对指导我们下一步把研究结果推向临床应用有积极的作用,并对干细胞治疗其他疾病和走上临床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怎样不用去到太空,就能去太空
“我们将会从定居外太空开始,”新一任NASA指挥官安吉洛·韦尔默朗说道。“这可能要花50年或者500的时间,但它终究会发生的。”在这个充满魅力的演讲中,他描述了他工作的一部分,以确保人类为深太空的生存做准备...同时也分享了一个十分吸引人的艺术项目,在这个项目里,他向世界的人民发出邀请,请他们设计出我们未来在太空居住的家。
四、使用Endnote的场景
其实我们并不会每天都打开Endnote去阅读文献,不过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集中调研某个课题的时候,每天需要阅读大量文献并且要去做笔记等等,那这个时候几乎每天都会使用Endnote,如果是刚进入某个领域进行研究时,在一段时间内,每天用Endnote管理文献,也很有必要。
如果你的研究方向已经确定的,你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有深入的了解,那么这个时候,你更多经历用在:关注最新进展、注最新文献、阅读相关的文献,扩展视野,扩充知识面。
那么这个时候Endnote并不是最佳的工具,这个时候,推荐大家使用RSS去追踪最新的进展,有关什么是RSS,如果你不知道的话,请看后续的课程,它比Endnote更值得你去掌握,如果新接触一个领域,首先,在Endnote中检索,下载大量的文摘信息,数量一般在几百到数千。
如果再多的话,通常很难阅读,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去做个精炼,如果下载完之后,对下载完的文摘进行快速阅读,浏览标题,用星标做一个简单的标识。基于Endnote的文献调研流程。HistCite软件可以快速帮我们找出一个领域里的核心文献的工具。
本视频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授权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