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翟所迪:制定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监测指南

翟所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主任,北京大学治疗药监测和临床毒理中心主任。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监测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临床药学组组长。

2009年美国ASHP(卫生系统药师协会)颁发了美国的万古霉素TDM(治疗药监测)指南,2013年日本颁发了日本的万古霉素TDM指南,这两个指南虽然对中国的万古霉素TDM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还是与国内的万古霉素TDM现状有较大的差异,细菌的耐药性不尽相同。

重要的是美国、日本的万古霉素TDM指南的证据系统不是依据目前更规范的GRADE证据系统建立的。我们使用WHO的指南建立方法,首先用DELPHE方法优选了指南推荐意见的16个PICO,针对16个PICO制作了16个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对患者相关的一些推荐意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了患者的意愿,我们尊重患者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的选择。万古霉素TDM指南的形成对于指导国内万古霉素TDM工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是万古霉素个体化给药的规范,也是循证药学证据应用的高级阶段。

2015-09-08 课时:26分钟

改造我们的食的案例

帕梅拉·罗纳德研究使植对疾病和不利环境有更强抵抗能力的基因。在一个大开眼界的演讲上,她陈述了她帮助创造一种可以在洪水中生存更久的大米的多年探索。她解说了在50年代种子的基因发展如何挽救了夏威夷的木瓜作——同时这也是为我们星球上不断增长的人口提高食安全的最有效方法。

2015-09-15 课时:18分钟

GCBI 生云平台--陈巍学基因(24)

其明公司开发的 GCBI 生云平台,可以让生学家方便地、自助式地进行生信息学分析,无需特别的软件、编程专业知识。

本视频介绍了这个平台,并演示了在这个平台上,以搭积木地方式,方便地、自助式地进行分析的过程。

2015-09-21 课时:12分钟

李苏:化疗药监测与抗肿瘤药个体化治疗

李苏,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临床试验中心副主任兼I药理室主任。并任广东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成员等职位。主要研究方向:抗癌药的I期临床试验和抗癌药的TDM。

化学治疗是肿瘤三大治疗手段之一,化学类抗癌药由于其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毒性大临床给药要求需用对药、用对时间、用对剂量。治疗药监测或目标浓度干预的治疗策是通过测定体液中的药浓度,根据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生理学模型(PK-PD)或群体药代动力学数据调整后续的给药剂量,此方式已经应用于5-FU、紫杉醇、MTX、泰素帝等临床治疗。但TCI在肿瘤个体化应用仍存在一定的阻碍包括:

 缺乏浓度(AUC)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的数据
 未建立最大耐受剂量(MTD)与浓度的关系
 联合给药影响疗效和毒性的评估
 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 最佳时间点的选择
 取样点和检测时间的不一致
测定大剂量氨甲喋呤给药后MTX浓度不仅可以调整解毒剂的剂量,也能通过计算AUC调整后续MTX剂量,从而减少复发的风险。5-FU不仅可通过测定其代谢酶DPD酶基因多态性进行初始剂量的制定,也能通过测定血药浓度调整后续给药剂量,从而减少毒副反应,增加患者依从性;同时通过测定其靶酶TS酶的SNP筛选适合5-FU的患者。紫杉醇通过测定给药后30h的血药浓度,通过高于0.05μM的时间调整给药剂量,从而降低骨髓毒性而不改变疗效。

2015-09-21 课时:31分钟

通过代谢底调节癌症生长【中文字幕】

Seahorse Bioscience细胞能量代谢分析系统使用高灵敏度微型传感器及首创的检测原理,革命性地在不破坏样本、不侵入细胞、实验条件无生危害性的前提下实现实时、高通量、多样本来源的细胞有氧呼吸以及糖酵解作用的检测。在一次实验中能够得到样本的基础呼吸能力、ATP转换、质子渗漏、最大呼吸能力、储备呼吸能力、糖酵解通量、最大糖酵解能力及糖酵解储备能力等细胞代谢主要指标的检测值,并得到细胞生能量的变化图。并通过这两大能量生成途径的实时对比,揭示它们之间的动态互动变化。

2015-09-23 课时:58分钟

刘宝瑞:液体活检与肿瘤实时个体化药治疗

刘宝瑞: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南京大学临床肿瘤研究所所长,是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刘宝瑞教授先后荣获 “中国医师奖”、“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江苏省优秀重点人才”、“南京市科技功臣”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贴。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国家科技奖及教育部科技奖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胃肠学组委员,中国生医学工程学会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化疗与生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会工作。为16种中文医学统计源杂志编委或特约编委,为10种外文医学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2015-09-24 课时:48分钟

李学军:自噬与多酚类化合的作用

李学军,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及国家精品课程(药理学)负责人。目前的研究方向为:分子药理学,从事心血管系统和抗肿瘤药药理学研究;近年来主要集中在自噬参与药的作用机制,以及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等。

自噬是溶酶体的降解过程, 在细胞的质量控制中起重要作用。自噬过程受损将导致许多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多酚类化合如白藜芦醇、儿茶酸、槲皮素、水飞戟素和姜黄素等对多种疾病均产生有益的作用,但其对自噬的作用及调节机制还不清楚。

我们采用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观察了多酚类化合姜黄素对自噬的影响。姜黄素诱导氧化应激损伤中的HUVECs细胞产生自噬, 下调PI3K/Akt/mTOR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调节BECN1/Bcl-2间的相互作用,促使复合体解聚,引发自噬。

姜黄素抑制氧化应激中的FoxO1向细胞核的转位过程;增加HUVECs细胞自噬过程中乙酰化FoxO1水平,加强乙酰化FoxO1与ATG7间的相互作用,促进自噬。 我们的结果表明,自噬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增强细胞的存活和抑制凋亡,这种潜机制可能是姜黄素类多酚类化合对内皮细胞保护,减缓氧化应激损伤的主要作用机制。

2015-09-29 课时:38分钟

刘光慧:基于干细胞和基因组靶向编辑技术的人类疾病模型及个性化药筛评系统

刘光慧,国家青年***入选者,中科院生理所研究员,生理所衰老研究中心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结合人多能干细胞和基因组靶向编辑技术,我们研究团队相继发展了人类儿童早衰症、成年早衰症、帕金森氏症、范可尼贫血症及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等人类疾病的细胞模型。这些模型为揭示人类衰老相关疾病的新型机理、鉴定疾病靶标及个性化药筛选和评价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5-10-09 课时:31分钟

孙忠实:药基因组学与β受体阻滞剂的安全性

孙忠实,主任药师,教授;曾任海军总医院药剂科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专家。现任国家卫计委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培训中心专家;中国非处方药协会专家。

基因组学(PGx)是以药效应与安全性为目标,研究各种基因突变与药效及安全性的关系。因为基因编码的最终产是蛋白质(表型), 因此,药基因组学研究的对象是蛋白质而不是基因,即以涉及药作用的药酶、转运体、受体、离子通道以及细胞内信息通路的各种传递分子等生标记(Biomarkers)为研究对象,也可以说,是研究基因的替代基因或候选基因(candidate gene)与药效应及安全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个体化用药奠定坚实地科学基础;PGx对药影响的后果包括扩展药理作用;影响不良反应;改变药毒性;增减药剂量;减少前体活化;改变代谢途径以及加剧相互作用等。

β-阻滞剂—曾经是心血管疾病的基石药,近年来在临床的地位逐渐受到质疑和挑战,尤其是刚刚公布的JNC-8中,已不再推荐β-阻滞剂用于高血压患者的初始治疗药(中等推荐,证据水平B級);早在2006年英国NICE指南一样, β-阻滞剂被降为第四线用药!但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3年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以及2013年我国专家共识仍建议优选β-阻滞剂用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及心律徧快的心血管疾病患者! 为了既积极又安全用好β-阻滞剂,本课题主要介绍基因多态性对主经2D6代谢的美托洛尔和非经2D6代谢的比索洛尔的影响,以达到个体化用药之目的。

2015-10-10 课时:32分钟

小植有大学问

在这个有趣演讲中,生学家Ameenah Gurib-Fakim介绍了在孤岛和非洲大陆上的稀有植。其中包括变形树,或许能治疗哮喘的小岛香油膏,以及能解决未来食品危机的猴面包树和猴苹果。

2015-11-10 课时: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