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子刊:复旦大学郁金泰/程炜团队揭示脑室形态的遗传基础及其与神经精神疾病的关系

根据内表型假设,定义为内表型需满足以下标准:1)可遗传;2)与疾病相关;3)独立于个体的临床症状;4)在家庭中内表型和疾病共分离。

2023-10-23

中山大学许丽霞/于君/李晓星团队构建胆道癌患者来源的类器官,并进行药物筛选和临床应用

该研究成功建立了一个胆道癌患者来源的类器官(BTC PDO)文库,并证实了其可作为个性化化疗药物筛选的有效工具。该研究还鉴定了不同化疗药物反应的BTC PDO的基因表达特征

2023-11-13

比类器官更进一步,西湖大学蔡尚团队构建乳腺微器官,模拟乳腺复杂生理及肿瘤发生

该研究开发的培养方法,成功建立了在结构功能、细胞组成、分子特征、干细胞动态以及肿瘤发生等方面与小鼠乳腺组织高度相似的乳腺微器官,为器官生理功能及疾病发生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搭建了新的平台。

2023-11-07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者们揭示了肺靶向脂质纳米颗粒递送可溶性PD-L1 mRNA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以非心源性肺水肿、双侧胸片混浊和严重低氧血症为特征的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其病因包括肺和肺外因素,如细菌性和病毒性肺炎、误吸、肺挫伤和严重全身感染。

2023-12-27

PNAS:浙大学者分析14万人,你常吃的食物,增加抑郁和焦虑风险

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发现长期暴露于丙烯酰胺,会促进参与脑神经炎症的脂质过氧化和氧化应激,并损害血脑屏障。

2023-09-18

哈尔滨医科大学团队发现,电针灸可有效激活调节免疫状态,破解MSS型肠癌免疫治疗困局

作为一项概念验证性的初步动物实验,本次研究为电针灸在MSS型肠癌中的临床探索奠定了基础,至于是否会打开电针灸全面助力免疫治疗使用的大门,那就要看后续科学家和临床工作者们的努力啦。

2023-11-22

《自然·通讯》:中国医学科学院/同济大学科学家发现多粘菌素B抗癌机制,或为肝癌新解

SCARB2是维持HCC细胞干细胞样特征的关键,从而在HCC的发生与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3-10-30

Cell:清华大学陈浩东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植物感受重力的分子机制

该成果为120年前提出的“淀粉-平衡石”假说提供了分子解释,揭示了植物感受重力的分子机制,是植物信号转导领域的重大突破。LAZY与TOC两类蛋白均在不同植物中广泛存在

2023-09-27

Circ Res | 广州医科大学邓伟豪/张媛等团队合作揭示血管平滑肌细胞ATF3时空性驱动腹主动脉瘤形成新机制

ATF3(活化转录因子3)是ATF/CREB (cAMP-responsive element-binding)转录因子家族的一员,最初作为适应性反应的主要调节因子。

2024-05-06

Science:山东大学马春红/李春阳/刘新泳团队鉴定出靶向免疫检查点Tim-3的小分子抑制剂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马春红教授、李春阳副教授和药学院刘新泳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

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