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全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实现前列腺癌PSA灰区高灵敏诊断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患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已被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前列腺癌患者的死亡几率。对于50-60岁的男性患者,PSA检测在PSA灰色区具有较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炎常被误诊为前列腺癌,造成过度诊断和治疗。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再次采用有损伤的穿刺活检来确诊。然而,这种入侵性
Cell Discovery:揭示恶性疟原虫编码超大膜蛋白VAR2CSA识别胎盘及肿瘤细胞的分子机制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经按蚊传播的虫媒病。全球范围内,每年约2亿多人感染疟疾,导致40多万人死亡。此外,耐药虫株在不断出现,使得疟疾依然是世界上危害最大的寄生虫病。疟疾高发地区的女性在怀孕期间对疟原虫高度易感,且容易发展成凶险型胎盘相关疟疾(PAM),给孕妇及胎儿带来致命性的伤害。疟原虫编码的表达于被感染红细胞表面的VA
性类固醇前体脱氢表雄酮通过激活GPR30介导的AMPK通路预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近几十年来,由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患病率急剧上升,已成为威胁绝经后妇女肝脏健康的主要因素。
Molecular Cell:非编码RNA编码小肽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除了占基因组很少比例的经典蛋白编码基因外,基因组中还存在大量功能未知的非编码基因;因此,解析这些非编码基因的功能与机制是当前生命科学的重大课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月琴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基因组中非编码RNA的功能挖掘以及调控规律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陈月琴教授团队通过结合多组学数据筛选鉴定了一批由lncRN
“靶向+免疫”组合Cabometyx+Tecentriq关键3期临床:疗效击败索拉非尼!
与索拉非尼相比,Cabometyx+Tecentriq组合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
内皮细胞miR-22的抑制介导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诱导的血管生成
在内皮细胞(ECs)中表达的microrna (mirna)是强大的血管生成调控因子,而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键。
一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GLP-1/GLP-2受体双激动剂:靶向胃肠轴和微生物组
目前还没有FDA批准的药物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这两种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在上升。
Molecular Ecology:揭示我国主要家栖害鼠-黄胸鼠分布区向北方区扩展的路线和机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合作,在Molecular Ecology上发表题为Genomic analysis unveils mechanisms of northward invasion and signatures of plateau adaptation in the Asian hous
Sci Rep:特殊的酪氨酸基因点突变或会让机体更易于患上非酒精性脂肪肝
来自日本筑波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携带酪氨酸基因点突变的白化病小鼠相比携带非突变基因的小鼠而言或许更易于患上N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