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非洲猪瘟病毒MGF505-7R基因与病毒致病力相关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基础免疫创新团队研究发现,非洲猪瘟多基因家族蛋白pMGF505-7R与非洲猪瘟病毒的致病力相关,揭示了非洲猪瘟病毒的免疫逃逸的一种新策略,为非洲猪瘟病毒致病机制探索和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相关研究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学(PLoS Pathogens)》上。据翁长江介绍,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
National Science Review:狨猴语音交流的神经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人类语言的神经基础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非人灵长类动物绒猴具有丰富的语音交流行为,被认为是研究复杂语音交流神经机制的理想动物模型。先前对灵长类听觉系统的功能成像和电生理研究表明,前颞区的神经元对复杂声音表现出较高偏好,而在后颞区如初级听觉皮层(A1),神经元则对音调敏感。除频率偏好外,A1神经元对声音的特定频域-时域特征如和声、频
Journal of Virology:研究揭示非洲猪瘟病毒抑制宿主天然免疫应答新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与新发病流行病学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非洲猪瘟病毒E120R蛋白靶向调控cGAS-STING通路抑制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为非洲猪瘟基因缺失疫苗研制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相关研究发表在《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据通讯作者郑海学研究员介绍,通过报告系
研究揭示绿僵菌附着胞形成时胞内脂滴微自噬的调控途径
Autopha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成树研究组完成的研究论文Activation of microlipophagy during early infection of insect hosts by Metarhizium robertsii。该研究揭示昆虫病原真菌绿僵菌通过微自噬途径调控附着胞脂滴降解,
亚洲芒苞草属和非洲黑炭木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比较与系统定位研究取得进展
翡若翠科(Velloziaceae)由5属约250个物种组成的单子叶植物科,在非洲、马达加斯加、阿拉伯半岛、中国和南美洲间断分布。该科植物多为耐旱的复苏植物,花的特征较为相似,而叶形、植株大小和生活型等形态特征又具变异,因而该科植物的分类比较困难,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学科组对采自我国横断山
研究发布恒河猴参考基因结构 揭示人类转录本演化新机制
作为人类近缘的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恒河猴在脑科学、分子演化、药物研发等基础与转化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恒河猴基因结构主要源于预测,严重制约了该特色模型在分子水平的研究与应用。近日,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李川昀教授课题组运用全长转录本测序技术,开发了生物信息学新方法,重新准确定义了恒河猴全长基因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探究了多聚腺苷酸化(polyad
研究开发出新型食蟹猴加速传代技术
食蟹猴作为一种高等模式动物,被广泛应用于脑科学和生物医药研究中。随着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遗传修饰的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将在生物医学研究和新药研发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无论是通过慢病毒载体介导技术得到的转基因猴还是通过CRISPR-Cas9等分子核酸酶技术获得的基因编辑猴,其首建个体(F0)都存在嵌合突变现象,因而不能成为可对比分析的理想动物模型。
研究揭示非洲猪瘟病毒抑制宿主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与新发病创新团队首次发现非洲猪瘟病毒蛋白MGF-505-7R负调控天然免疫cGAS-STING信号通路,揭示了病毒调控宿主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免疫学杂志(Journal of Immunology)》上。据李丹博士介绍,非洲猪瘟病毒MGF-505-7R蛋白能够抑制cGAS-S
科学家首次发现可降低非洲猪瘟病毒致病性的重要基因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与新发病流行病学创新团队和外寄生虫与虫媒疫病团队在非洲猪瘟病毒致病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敲除MGF-110-9L基因的非洲猪瘟病毒对猪致病性降低。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病毒学(Virologica Sinica)》上。该研究构建了非洲猪瘟病毒MGF-110-9L基因缺失毒株,当与野生毒株分别攻毒实验猪时,野
中美科学家成功在体外利用构建出人-猴嵌合胚胎
2021年4月20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种物种的有机体内生长另一种物种的细胞的能力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用于研究和医学的工具。这种方法可以促进我们对人类早期发育、疾病发生和进展以及衰老的理解;为药物评估提供创新平台;并解决对可移植器官的关键需求。然而开发这样的工具一直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昆明理工大学和美国沙克生物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