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国科学家公布斑马1号染色体全基因敲除研究成果

斑马鱼是一种小型热带淡水鱼。自上世纪70年代美国俄勒冈大学的George Streisinger教授将斑马鱼首次引入实验室以来,斑马鱼逐渐成为与小鼠、果蝇、线虫并列的四大模式动物之一。在40多年的斑马鱼研究发展历史中,欧美斑马鱼学者发起了几次大规模的斑马鱼随机诱变突变体库(Mullins et al. 1994; Solnica-Krezel et al.

2020-01-11

斑马1号染色体全基因敲除取得进展

 斑马鱼是开展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环境科学等研究的重要模式动物。在斑马鱼研究历史上,欧美学者发起过几次大规模的随机诱变突变体库,开展基于“从表型到基因型”的正向遗传学筛选,奠定了斑马鱼作为国际公认模式动物的重要基础。随着斑马鱼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CRISPR/Cas9等基因组编辑技术的成熟,规模化靶向构建斑马鱼基因敲除突变体库,系统开展“从基因型到

2019-12-20

研究揭示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5在斑马性腺发育中的功能和机制

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型式,它受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基因家族的介导,在RNA加工、DNA修复、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及基因调控等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5为该基因家族成员之一,属II型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介导对称性精氨酸双甲基化。由于Prmt5基因在小鼠中全身性敲除,导致胚胎早期死亡,因此对其总体的在体生物学功能还并不十分了解。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

2019-09-23

研究发现虾素可抑制结直肠癌转移

 结直肠癌(CR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众所周知癌症的治疗成功率主要取决于转移情况,结直肠癌也不例外。早期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约占90%,这么高的生存率中,转移性患者生存率却只占了10~15%,可见结直肠癌细胞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癌细胞转移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多步骤的过程,当癌细胞穿透细胞外基质(ECM)离开原发肿瘤病灶进入血液和淋巴管时,就会发生转移。

2019-09-06

研究揭示RNA甲基化调控斑马母源mRNA稳定性机制

  斑马鱼母源-合子转换 (maternal-to-zygotic transition, MZT)过程伴随着母源RNA和蛋白质的降解以及合子基因组的激活(maternal-to-zygotic transition, ZGA)。已有研究表明多种关键因素通过母源和合子途径促进母源mRNA降解,其中包括合子转录的microRNA miR-430,次优密码子的使用,N6-甲基腺苷(

2019-08-08

Nat Nanotechnol:浙江大学申有课题组开发出新型纳米药物,可完全根除大约500立方毫米的肿瘤

2019年8月8日讯/生物谷BIOON/---迄今为止,几种抗癌纳米药物已转化为临床试验,而且更多的抗癌纳米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然而,目前的困境是许多体系在动物模型中是有效的,但在临床试验中未能提高存活率。因此,这个领域的一个关键主题是如何进一步调整纳米药物的性质来提高它们的治疗功效。通常而言,在实体瘤中,为了将静脉注射的纳米药物递送至癌细胞的细胞质中,就必须克服CAPIR(circulatio

2019-08-08

PLoS Biol:的精液中竟然含有催情信息素,那么人类呢?

2019年7月27日讯 /生物谷BIOON /——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Anne M. scot、上海海洋大学(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的Zhe Zhang及其同事于近日在《PLOS Biology open access journal》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了鱼精液中存在一种信息素,可以吸引雌性向正在产生精液的雄性考经

2019-07-27

Cell Rep:科学家利用斑马成功捕获癌症发生的“窗口”时间

2019年6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癌症相关的炎症往往会明显影响癌症的发生和进展,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布里斯托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对斑马鱼进行研究首次发现,炎性细胞或会利用细胞外基质屏障层的薄弱点或微孔眼来接近皮肤癌细胞;文章中,研究者利用半透明的斑马鱼来模拟多种类型皮肤癌,同时进行活体成像来观察炎症细胞寻找皮肤中生长的癌细胞的机制。图片

2019-06-06

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示狮子深渊适应遗传基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关,对生活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的狮子鱼开展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在分类学上厘清了其系统地位,首次在形态上发现了适应深渊的变化,在多组学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狮子鱼深渊适应的遗传基础。4月15日,该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自然-生态与进化

2019-04-16

研究发现内侧前额叶皮质小胶质细胞和TNFα功能不足介导少期社会应激诱导的认知灵活性损伤

 青少期阶段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成瘾行为等一些常见精神疾病高发和易感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各种负性社会经历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发因素。尽管这些疾病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症状表型,其中前额叶皮质介导的执行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共同的主要症状之一。同伴欺侮是青少群体常见的社会应激源。利用“居留者-入侵者”社会挫败模型诱发啮齿类动物类似的应激经历,通过以前的研究发现青少期阶段的应激暴露能够诱导小鼠成年后前额

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