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巴黎大学:斑马可作为细胞外小泡治疗发展的临床前模型

近日,巴黎大学研究者在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Zebrafish as a preclinical model for Extracellular Vesicle-based therapeutic development"的文章。细胞外小泡(EV)在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中释放,反映其来源细胞的状态。一旦释

2021-06-08

2021DIA年会开幕 易诺强调研究型医院对医学创新至关重要

“临床研究是医药创新产业的关键环节,研究型医院将成国家生命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2021年5月21日,高瓴联席首席投资官、合伙人易诺青在“中国国际药物信息大会 DIA年会暨展览会”上表示,研究型医院对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医药创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作为打造研究型医院的先行者,应该怎样理解研究型医院在国内的发展,如何促进产业与基础科研的融合

2021-05-23

研究发现鱼类肠道土著菌及其调控体糖代谢的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水产动物饲料创新团队发现鱼类肠道菌群中存在的一种高丰度菌——索氏鲸杆菌(Cetobacterium somerae),其可通过代谢产物乙酸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从而促进鱼类胰岛素表达和糖利用能力,对鱼体健康起重要调控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肠道微生物(Gut Microbes)》上。据团队首席周志刚研究员介绍,鱼类利用糖的能力普

2021-05-11

研究揭示chiron在斑马胚胎发育和适应性演化中的作用

  自达尔文时代以来,生物学家一直关注一个重要问题——生物是如何从共同的祖先演化成为丰富多样的物种的?新基因的产生是生物演化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源泉。研究新基因的起源机制实质上是在探究生命演化的根源,但在分子水平上,新基因是如何被保留下来的、又是如何整合到已有的网络通路中的、对生物的适应性演化做出了什么贡献,仍未得到较好的研究。中国科学

2021-03-01

斑马身上暗藏着从鳍到四肢的进化步骤

   通过调整单个基因,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改造了斑马鱼,使其开始形成类似四肢的附肢。研究人员在筛选各种基因突变及其对鱼类发育的影响时,偶然发现了这种突变,这可能为弄清脊椎动物从海洋到陆地的转变提供线索。该论文2月5日刊登于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细胞》(Cell)上,标志着人们在理解从鳍到肢的进化以及简单基因改变如

2021-02-19

ACS Pharma & Trans Sci:斑马脑癌细胞扩散机制

近日,VTC的Fralin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确定了一种新的斑马鱼模型,可以帮助推进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研究。

2021-02-13

Nature:斑马研究揭示脊椎变形背后的机制

Zinani是UC和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儿科副教授ErtuğrulÖzbudak博士实验室的科学家团队的成员。该团队正在研究一种导致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基因突变,这种突变是一种先天性缺陷,其特征是椎骨和混乱的肋骨分离失败。斑马鱼卵能够在母亲体外受精并发育,这使得研究人员更容易进行高分辨率成像。

2021-01-27

4亿年前“鸭嘴兽古”脑腔和内耳新知揭示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新框架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幼安、卢静、朱敏带领由中国、澳大利亚、英国和瑞典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发表了关于4亿年前的澳大利亚盾皮鱼类脑腔、内耳和内淋巴系统精细解剖结构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对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框架的冲击。大多数脊椎动物,包括人类自身均属于有颌类。现代有颌类包括软骨鱼类、硬骨

2021-02-02

研究发现少期应激诱导抑郁共病认知损害的GABA能突触调节机制

 抑郁症是目前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伴有焦虑及认知损伤的抑郁症患者与单纯的抑郁症患者相比,在症状表现、病理生理过程和抗抑郁药物疗效方面存在差异,但其潜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有待阐明。以往研究表明,儿童青少期不良经历会增加成年后多种精神障碍的共病风险,包括抑郁、焦虑等多种形式的情感障碍以及认知损伤等。利用拟人类同伴欺侮的青少期社会挫败应激(ASDS)动物模型

2020-12-10

 | “英汇×枫林0计划”徐汇青年创业加速营正式招募啦!

创业是一个不断碰壁、不断成长、突破自我的过程活动介绍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围绕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目标,以徐汇区被列为全国首批《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试点区为契机,围绕加大青年就业创业扶持力度的工作要点,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机制,深化创业型城区建设,推动生命健康特色产业和优势企业集聚发展。共青团徐汇区委员会、徐汇区就业

20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