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微生物互作开辟治疗新领域:MIT科学家在豆科植物中发现血红素“隔离肽”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生物系教授Graham Walker实验室的研究发现,豆科植物用来控制固氮细菌的肽能为血液中游离血红素过多的患者带来潜在的治疗方法。
Nature子刊:戴卓君课题组通过工程化空间隔离实现多物种菌群的构建
该研究中,科研人员开发了利用空间分隔的策略构建微生物群落的方法。MSBC平台可以通过调整不同MSB的种类、数量和培养体积来灵活、精确调控群落结构并可轻松扩大规模。
Science子刊:新冠大流行和社交隔离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看法
2020年初,新冠大流行让全世界按下了暂停键。为了遏制新冠病毒传播,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得不从繁忙的工作、学习和各种日常生活转变为居家隔离。
同域分布兰科玉凤花属天蛾夜行传粉和种间生殖隔离研究取得进展
生殖隔离对维持生物种间的界限具有重要意义,是导致植物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之一。开展植物近缘种种间生殖隔离研究对于理解物种形成有重要作用。
Cell子刊:社会性隔离可能影响大脑发育,导致行为异常
长久以来,普遍的认知中一直将人类判定为是社会动物。而社会的概念,则是由一群人长期生活在一起组成的,这其中的各类设施和环境条件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揭示青藏高原沙蜥属物种杂交带生殖隔离维持的基因组学机制
物种形成是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基础且重要的问题,长期受到关注。厘清物种间生殖隔离形成的进化过程,对于探索物种形成这一科学理论问题至关重要。生殖隔离的建立和维持是物种形成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建立是与生殖隔离
即使隔离10天后,13%的人仍有新冠传染性,最多可持续68天
新冠病毒,通常通过呼吸道感染人类,并造成呼吸系统和人体各个器官的损伤。自2019年底首次爆发至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全球肆虐,对世界经济、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新冠病毒复制速度快、病毒细胞嗜性广、在环境中存活力高等特性,是新冠传播速度快、难控制的主要生物学因素。那么,如果一个人感染了病毒后,需要隔离多久才能完全没有传染性呢?近日,埃克塞特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疫情扩散风险仍在加大 现有防控措施不放松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0月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强秋冬季疫情防控和做好疫苗接种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10月17日以来,国内出现多点散发本土疫情,呈快速发展态势,疫情进一步扩散风险仍在加大。根据现有流调和病毒测序结果,病例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与国内此前疫情的同源性低,提示本次疫情是由一起新的境外输入源头引起。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发生疫情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