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性恋没有在进化中消失?张建之团队发现,避孕措施或导致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消失
来源:生物世界 2023-05-23 16:42
发现,从1950-1959年,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SSB相关基因)与该亚组的孩子的数量呈正相关,这支持了先前提出的在口服避孕药广泛使用之前维持这些基因的机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思维的转变,同性恋在人类社会中越来越普遍,一些国家也已经开始承认同性婚姻的合法性,这也使得同性恋者在法律层面和道德层面上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可。
很早以前,科学家们就知道动物也会与同性个体发生性行为。同性性行为(SSB)已经在1500多种动物中被观察到,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哺乳动物,以及灵长类动物和人类。令人疑惑的是,物种的进化(演化)依赖于通过繁殖代代相传的基因,而同性性行为不会产生后代。那么,为什么许多与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SSB相关基因),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人类基因组中清除呢?这是一个困扰了科学家们几十年的问题。
近日,密歇根大学张建之教授(第一作者为宋斯亮)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Contraception ends the genetic maintenance of human same-sex sexual behavior(避孕终止了人类同性性行为的基因维持)的研究论文。
为什么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SSB相关基因)没有在进化中消失,目前的证据支持拮抗多效性假说,即SSB相关基因通过增加异性恋者性伴侣的数量,从而增加它们后代数量,对异性恋者带来繁殖益处。
而这项最新研究显示,自从20世纪60年代口服避孕药问世以来,拥有更多性伴侣不再意味着拥有更多后代,甚至SSB相关基因开始变得与后代数量负相关,这表明SSB相关基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失去了基因维持。
同性性行为会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和资源,对于自然界而言显然是一种浪费。而事实上,不管是低等动物,还是高等动物,同性性行为的一直存在,这说明同性性行为必然在成本巨大的同时,也能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巨大的繁殖效益,否则,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早应该被淘汰了。
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SSB相关基因)持续存在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些基因具有不止一种功能,也就是所谓的基因的多效性(pleiotropy),或许这些SSB相关基因在某种程度上对异性恋有利,例如帮助他们拥有更多后代。
2021年8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 Brendan Zietsch 等人在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Human Behaviour 发表的论文支持了这一观点【2】,他们认为,携带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的异性恋者比不携带这些基因的异性恋者拥有更多的性伴侣。这可能会带来一种进化上的优势,因为更多的性伴侣可以带来更多的后代。这有助解释为何同性性行为在整个人类物种进化中的持续存在。
而著名进化生物学家、密歇根大学张建之教授认为,这篇 Nature Human Behaviour 论文提出的机制不太可能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因为现代人类拥有避孕手段,所以该论文提出的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的维持机制在现代社会实际上已经丢失了。
张建之教授(左),宋斯亮(右)
张建之教授团队指出,自从20世纪60年代口服避孕药广泛使用以来,拥有更多的性伴侣不再意味着一个人会有更多的后代。事实上,他们对来自英国生物数据库(UK Biobank)中超过30万人的遗传和健康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实际情况是反直觉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异性恋者的性伴侣数量与子女数量之间的相关性从正相关转为负相关。
在英国,口服避孕药分别于1961年和1967年对已婚女性和未婚女性开放后,避孕措施大幅增加。为了更具体地评估避孕在研究结果中的潜在作用,张建之教授团队根据英国生物数据库(UK Biobank)中每个参与者自我报告的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年份,将这些参与者分成了几个亚组。
他们发现,从1950-1959年,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SSB相关基因)与该亚组的孩子的数量呈正相关,这支持了先前提出的在口服避孕药广泛使用之前维持这些基因的机制。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SSB相关基因和孩子的数量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变成了负相关。也就是说,SSB相关基因在当代英国人口中总体上是对生殖有害,并具有降低后代数量的综合效应。
这意味着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SSB相关基因)在现在与更少的孩子有关,而不是更多的孩子。如果过去人类SSB相关基因在进化中得以维持的主要机制是通过增加异性恋者的性伴侣数量来提供繁殖效益,那么这种机制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再起作用,由于避孕措施的广泛使用,这种机制可能已经消失了至少半个世纪。
研究团队表示,这一发现让我们对科技进步对人类进化本身的巨大影响感到敬畏,在英国广泛使用口服避孕药前后,这种相关性的明显逆转令人惊讶。
这项研究提示我们,同性性行为受到多种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SSB相关基因)的影响,具体每个基因影响很小,由于避孕手段的广泛使用,让SSB相关基因在异性恋中的繁殖效益不复存在,这可能会导致SSB相关基因会逐渐减少频率,甚至从人类中逐渐消失,除非出现一种新的机制来维持它们在人类基因中的存在。
最后,论文作者强调,该论文只讨论与同性性行为相关的基因变异,而不是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性行为本身。事实上,近几十年来,英国生物数据库(UK Biobank)中的参与者的同性恋比例一直在上升,这可能是由于社会对同性恋越来越包容和开放。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