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2020年外泌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2020年12月31日讯/生物谷BIOON/---外泌体(exosome)是由大多数类型细胞分泌的微小膜囊泡。外泌体最早是指多囊泡胞内体(multivesicular endosome, MVE)的细胞区室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的一种直径约30~120nm 的膜囊泡,现特指直径为直径在40~160nm(平均100nm)的膜囊泡。外泌体形成的第一步

2020-12-31

Nature:揭示染色碎裂导致癌细胞耐药性机制

2020年12月27日讯/生物谷BIOON/---癌症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健康疾病之一,这是因为与某些疾病不同,它是不断变化的,不断演变以逃避和抵制治疗。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英国剑桥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称为“染色体碎裂(chromothripsis)”的现象是如何破坏染色体,然后让它们以最终促进癌细胞生长的方式重新组合。

2020-12-27

中心复制起始调控研究取得新进展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传茂教授实验室在国际知名细胞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Cell Biology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PLK4-phosphorylated NEDD1 facilitates cartwheel assembly and centriole biogenesis initiations”的研究论文。该项工作发现,中

2020-12-24

首次构建出负责自主运动的人三维类组装

2020年12月27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科学界首次组装了一种负责自主运动的人类神经回路的工作模型。他们利用人类干细胞产生了这种神经回路的三种组成部分---分别代表大脑皮层、脊髓和骨骼肌的组织,并让它们在培养皿中自行组装在一起。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Generation

2020-12-27

Nature:首次构建出模拟组织再生和癌症的类组装

2020年12月20日讯/生物谷BIOON/---类器官(organoid)是由实验室培养的干细胞衍生出来的类似器官的组织,通常被称为微型器官。鉴于它们可以模拟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它们被认为是构建人工器官或开发新药的下一代技术。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国立首尔大学医院和成均馆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称为类组装体(assembloid)的微型

2020-12-20

制药巨头扎堆 外泌赛道火热

 外泌体是来源于细胞内膜的纳米级囊泡,包含有核酸、蛋白和脂质等生命物质,作为一种细胞间交流的机制,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在细胞间囊泡运输调控机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将外泌体研究的热度推向高潮。近期,一系列涉及大型制药公司的交易提示产业界正对外泌体敞开怀抱,将其作为向难以到达的组织递送核酸疗法的手段。

2020-12-11

深海化能生态系统共生宿主-共生菌互作“微生态位”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中心研究员李超伦课题组在Cell子刊i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关于深海无脊椎动物化能营养共生体维持和互作机制研究的最新成果——Molecular analyses of the gill symbiosis of the bathymodiolin mussel Gigantidas platifrons。该研究

2020-12-22

AJHG:染色的重组失败或许只是卵细胞的一个共同特征而已

2020年12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华盛顿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超过7%的人类卵细胞中含有至少一组不交换的染色体对,这或许就显示出了极高水平的减数分裂失败表现。研究结果表明,从人类卵细胞发育开始,就有相当大一部分比

2020-12-17

研究人员基于纳米酶仿生设计人工过氧化物酶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纳米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高利增、范克龙和中科院院士阎锡蕴团队通过整合纳米酶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仿照天然酶的活性中心和辅因子的协同作用,设计了一种能够模拟过氧化物酶体内多种天然酶活性的纳米酶,并基于此纳米酶构建了一种可在生理条件下工作的人工过氧化物酶体(artificial peroxisome),并将其用于改善高尿酸血症和缺

2020-12-15

Sci Adv:关键染色蛋白的突变或会诱发多种机体神经发育疾病

2020年12月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 Advances上题为“Histone H3.3 beyond cancer: Germline mutations in Histone 3 Family 3A and 3B cause a previously unidentified neurodegenera

20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