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 Adv:利用血型或有望帮助预测个体感染重症COVID-19的风险
2020年10月21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两篇发表在国际杂志Blood Advance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血型可能会影响一个人患COVID-19的风险及由此所引发严重疾病的风险。在第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比了丹麦超过47.3万名COVID-19患者与220多万一般人群,研究者发现,在COVID
创新细胞疗法获FDA再生医学高级疗法认定
Orca Bio今天宣布,美国FDA已经授予该公司的细胞疗法Orca-T再生医学高级疗法认定(RMAT)。Orca-T是一种在研同种异体、高精度细胞疗法,适用于适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癌症患者。此外,Orca-T还获得了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用于增强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的细胞定植。Orca Bio公司一周前刚刚上榜行业知名媒体Endpoints推
两篇Science论文成功设计发育信号,有望为再生医学指明方向
2020年10月20日讯/生物谷BIOON/---一个微小的胚胎要想发育成一个成年的有机体,它的细胞必须以精确的模式发育,并以精心安排的方式与周围的细胞相互作用。为了构建复杂的组织和器官,所有这些发育中的细胞都必须不断地回答一个基本的、但令人惊讶的困难问题:我在哪里?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主任Wendell Lim博士说,“在再生医学领域,
Gastroenterology:科学家有望开发出治疗胰腺癌的新型精准医学疗法
2020年10月15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Gastroenter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格拉斯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精准医学方法来治疗胰腺癌患者机体中癌细胞的DNA损伤,这一研究标志着科学家们开发潜在的胰腺癌疗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从而未来或许有望改善生存率一直较低的胰腺癌患者的治疗结局。这项
富勒烯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取得进展
富勒烯和金属富勒烯具有独特的电子特性,其较大的共轭电子结构可高效淬灭过剩的自由基,从而减少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此外,它们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春儒课题组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王春儒课题组发展出多种基于富勒烯和金属富勒烯的疾病治疗新策略,揭示富勒烯通过极化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激
重症新冠肺炎的主要遗传风险因素竟来自尼安德特人
2020年10月5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Hugo Zeberg和Svante Paabo研究了一组与感染冠状病毒SARS-CoV-2的患者住院和呼吸衰竭的风险较高有关的基因,发现一些人从尼安德特人祖先(Neanderthal ancestor)那里遗传的基因可能会增加他们罹患重症COVID-19的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30,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Harvey J. Alter、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Michael Houghton和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Charles M. Rice因发现了丙肝病毒而获得此奖。官方网址:https://www.nobelprize.org/随后生物谷将为您带来2020年诺贝尔生理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深度解读!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30,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Harvey J. Alter、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Michael Houghton和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Charles M. Rice因发现了丙肝病毒而获得此奖。图片来源:www.nobelprize.org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给了三位在血源性肝炎研究领域
基因突变和免疫内鬼导致新冠重症?两篇《科学》论文揭示治疗新思路
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在线连发两篇论文,向我们揭示了新冠疾病背后令人意想不到的原因:超过10%的新冠重症源自自身免疫系统的“内鬼”,另外3.5%的重症则是由于一些特殊的基因突变……这两项研究关注的都是1型干扰素。这是一种抗击病毒的先锋,在病毒入侵细胞后,会快速启动,局部起效,让被感染的细胞产生相应的蛋白质,用于攻击病毒。此外,1型干扰素还会召集附近
六万年前的一次浪漫邂逅,让我们的新冠重症风险高了3倍!
最新上线的一篇《自然》论文发现,有些新冠患者之所以得重症的风险要更高,原因竟然在于几万年前我们祖先的一次浪漫邂逅……是的,几万年前,不同的人类种群之间也会交配。比如2018年,科学家们就对一块骨骼碎片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主人是一名早期的混血儿——她的父亲是一名尼安德特人,母亲则是丹尼索瓦人。同样,我们的祖先也和尼安德特人之间存在“通婚”。事实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