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遗传学技术有助于阻止疟疾传播
在最近一项研究中,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一种称为“种群修饰”的策略,通过CRISPR-Cas9系统将防止寄生虫传播的基因导入蚊子染色体,因此在利用遗传技术控制疟疾传播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研究揭示反刍动物瘤胃功能创新的多种遗传进化机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反刍动物遗传与进化研究中心在反刍动物瘤胃进化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并以“Modes of genetic adaptations underlying functional innovations in the rumen”为题,于11月5日《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杂志在线发表。该论文
鱼类复杂性状快速适应性进化遗传机制研究获进展
11月4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进贤课题组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在线发表关于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机制研究成果。该研究从基因组水平揭示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基础,为生物复杂性状快速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提供新认知,并对预测生物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进化策略具有理论价值。环境变化背景下生物的适应性进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表观遗传时钟 或有望揭示人类大脑衰老的分子机制!
2020年10月31日 讯 /生物谷BIOON/ --尽管机体生物钟决定了我们的睡醒节律,但一个相对更新的概念—表观遗传时钟或许能告诉我们,机体衰老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以及我们老年时患病的风险到底有多高。人类的衰老速度并不相同,有些人要比其他人更早出现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和特征,而更多地了解这种所谓的“生物学年龄”(biological age)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
《科学》封面报道人类遗传学新纪元
20年前,当人类基因组草图完成测序后,不少科学家曾自信地认为,人类将很快搞清基因组中蕴藏的秘密,找到不同疾病背后的根源。然而很快,他们意识到自己错了。人不仅是基因的产物,更是基因调节的产物。如果将人类的基因组比作是一本说明书,其中只有1%-2%介绍了生命元件——蛋白质要怎么制造。剩下的98%-99%,则决定了这些生命元件是否制造、何时制造、制造多
Science: 新型遗传学手段促进个体化基因组学发展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得出结论,如果扩大收集个体遗传信息的标准,以捕获更多的遗传信息,那么遗传学家便可以确定目前无法诊断的多种疾病的原因。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动物与其寄生蛔虫协同演化的基因组学机制
协同演化(Coevolution)指两个或多个物种通过自然选择的过程相互影响彼此的演化,按种间关系可分为互利的协同演化和拮抗的协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虫的协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协同演化。已有的关于协同演化遗传机制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候选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组水平的研究。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一些和人类及家养动物健康相关的寄生虫基因组被解析。然而,目前多数研究着眼于
研究解析树鼩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基因特异性和HCV病毒感染模型受限的遗传机制
树鼩是灵长类动物的近亲,作为实验动物具有应用价值,日渐受到重视。前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姚永刚团队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完善和更新树鼩基因组(KIZ version 1,Nat. Commun. 2013;KIZ version 2,Zool. Res.),利用新版基因组,可更好认识树鼩的遗传特性,解释其用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特别是病毒感染模型创建
Sci Rep: 研究揭示伤口愈合的生物学机制
我们的身体具备自行愈合伤口的能力,例如割伤或擦伤。但是,患有糖尿病,血管疾病和皮肤疾病的患者有时难以康复。这可能导致慢性伤口,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慢性伤口的管理是医疗保健系统的主要成本,仅在美国,每年就花费约10至200亿美元。但是,我们对于为什么某些伤口会变成慢性伤口知之甚少,因此很难开发出有效的疗法来促进愈合。最近一项研究描述了一种使用废弃伤口敷料对伤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