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钟南山李娟张伯礼最新论文:披露连花清瘟新冠临床试验数据

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院士等领衔的最新论文聚焦连花清瘟用于临床治疗新型冠状肺炎(COVID-19)疗效。根据论文披露的临床数据,连花清瘟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对于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的治疗作用明显,且安全性较高。但论文表示,连花清瘟治疗在降低重症病例转化率和提升病毒检测转阴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连花清瘟胶囊口服14天可

2020-05-27

素史克Nucala第三个适应症获美国FDA优先审查!

Nucala已被批准治疗2种嗜酸性粒细胞疾病,是首个被证明可减少HES耀斑(症状恶化或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超过阈值需要升级治疗)的治疗药物。

2020-05-28

祝贺|百瑞合作伙伴获得FDA抗击新冠肺炎的拓展性临床试验批件

近日,迈百瑞某合作伙伴宣布其研发的单抗药物,继成功启动美国、中国Ⅰ期临床试验后,又获许在美国开展治疗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伴发的细胞因子风暴患者的临床研究,并计划扩展到其他受新冠肺炎影响严重的国家。迈百瑞对此表示诚挚的祝贺,也非常荣幸能够助力新冠病毒疫情的防治。迈百瑞凭借行业领先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成功完成了该药物的细胞库建立、工艺开发、分析

2020-05-13

娟院士等发现新冠病毒已经突变!致病性相差270倍!

2020年4月24日讯 /生物谷BIOON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2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突然爆发已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确诊患者超过260万人,死亡人数达17万人。目前的基因组调查数据表明,SARS-CoV-2的单核苷酸变异(SNVs)是丰富的。然而,没有突变与病毒致病性的功能改变直接相关。图片来源:medRxiv近日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

2020-04-24

娟新发论文:找到新冠病毒19个致病性新突变!

 4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团队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上发布了未经同行审议的新论文。论文指出,新冠病毒已经出现了能够切实影响致病性的突变,药物和疫苗研发工作有必要把这些突变纳入考虑。论文重点结论:新冠病毒株的变异和多样性或被大大低估。不同变异毒株在细胞病变效应和病毒载量方面差异可达270倍。一种三核苷酸突变能大大增强病毒的复制速率和致病能

2020-04-22

娟团队:SARS-CoV-2出现可改变其致病性的突变,体外感染最大显示270倍差异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实时数据统计,截至北京时间22日早上6时38分,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已超256万,死亡病例达176926例。迄今为止的科学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已经发生变异,至于这种变异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4月20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领衔发布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未经同行评审)上的

2020-04-23

娟呼吁深入研究病毒载量和抗体反应

 当地时间3月23日,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陈瑜和李兰娟在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评论文章“SARS-CoV-2: virus dynamics and host response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通讯作者。李

2020-03-26

/百康MYL-1402(贝伐单抗生物仿制药)在美国进入审查

2020年03月12日/生物谷BIOON/--迈兰(Mylan)与合作伙伴印度生物制药公司百康(Bicon)近日联合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受理迈兰提交的贝伐单抗生物仿制药MYL-1402O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该申请将通过351(k)途径进行审查,生物仿制药用户收费法(BsUFA)目标日期为2020年12月27日。MYL-1402O是

2020-03-12

跟随李娟院士“红区”查房

 像过去的18天来一样,李兰娟院士上午8时30分准时抵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国家医疗队指挥中心,准备查房。这一次,中新社多媒体记者获准独家跟随李兰娟见证全程。自2日凌晨率医疗队抵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开启固定作息模式:赴东院与其他医院会诊、回驻点撰写文字材料及远程指导实验室工作。“红区”,抗疫医院中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

2020-02-21

中信湘雅联合真生物首次发表基于国产单分子测序平台的微量细胞研究成果

近日,由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以下简称“中信湘雅”)林戈课题组和深圳市真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真迈生物”)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在预印本服务网站BioRxiv在线发表了题为Accurate CNV identification from only a few cells with low GC bias in a single-molecule s

20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