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揭示叶绿体基因组优化我国森林大样地群落构建认知

认知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是生态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系统发育群落生态学将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整合到群落生态学的分析中,为探究群落生物多样性的演化与维持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建立准确可靠的群落系统树是进行群落系统发育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分辨率较低的群落系统树可能导致对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的估计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对特定群落生态过程的推断。目前群落系统树的构建主

2022-01-06

高原兔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对苦马豆素化合物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植食性小哺乳动物,在过度放牧地区,高原鼠兔种群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模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以棘豆属(Oxytropis)植物为代表的毒杂草是退化草地优势物种,该类植物含有大量的次生代谢物苦马豆素(SW,swainsonine),可导致牲畜中毒,但

2021-12-29

第八届“兰医学奖”名单揭晓!

 备受医学界、科技界、教育界瞩目的第八届“树兰医学奖”颁奖盛典在杭州良渚隆重举行。突破分子肿瘤领域的难题,致力于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转化医学研究的詹启敏院士;提出了非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和分期的综合疗法,使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愈率显着提高,奠基创新新药,造福万千患者的廖万清院士;以及国医大师,实现并保持我国中医体制学研究在国际的首创和领先地位,在

2021-11-23

Molecular Ecology:揭示我国主要家栖害-黄胸分布区向北方区扩展的路线和机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合作,在Molecular Ecology上发表题为Genomic analysis unveils mechanisms of northward invasion and signatures of plateau adaptation in the Asian hous

2021-10-26

Developmental Cell: 刺毛作为研究深度再生愈合的模型

哺乳动物的伤口通常通过结疤愈合,但仍具有再生的潜力。

2021-10-26

研究人员发布最新版鼩基因组注释

 树鼩是一种与实验大鼠差不多大小的小型哺乳动物,是灵长类的近亲。由于其繁殖周期短(约6周),饲养成本低,单胎产仔数较高(每胎2-5只)等特点,在某些方面有望替代非人灵长类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目前,树鼩已被用于多种感染性疾病模型创建,是研究视觉系统与功能的很好的动物。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姚永刚团队和合作者,对树鼩开展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

2021-10-19

鼩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策实课题组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tree shrew telomeres and telomerase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树鼩的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及其进化特征。树鼩(Tupaia belangeri

2021-07-22

Journal of Virology:研究发现鼩细胞支持HIV-1复制但不能自然感染的分子机制

  功能性受体及宿主限制因子是限制病毒跨种传播和能否构建HIV-1感染动物模型的关键因素,建立HIV-1感染动物模型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目前,学界基本上利用SIV和SHIV感染灵长类动物模型开展艾滋病发病机制、药物和疫苗研究。但SIV与HIV-1的基因组只有40%左右的同源性,不能完全模拟HIV-1感染人免疫反应过程。非人灵长类动物

2021-06-24

伤寒沙门菌或能利用肠道上皮细胞在宿主肠道中定植

2021年5月31日 讯 /生物谷BIOON/ --持续性或间歇性的腹泻(排便)是沙门氏菌感染的特征,其对于疾病的粪口途径传播非常重要;在肠道中,鼠伤寒沙门菌能积极侵入肠道上皮细胞(IECs,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并在含有沙门菌的空泡和细胞胞质中生存;细胞质中的鼠伤寒沙门菌能快速复制并表达入侵因子,从而诱导被感染的上皮细胞挤

2021-05-31

Bioresource Technology:发表磁性MOF固定化α-L-李糖苷酶高效水解芦丁的研究成果

近期,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郑璞教授团队在MOF固定化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Immobilization of alpha-L-rhamnosidase on a magnet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 to effectively improve its reusability in the hydrolysis of ruti

2021-04-05